题目内容
15.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1)实验室里通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C12↑+2H2O;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MnO2,如有1mol Cl2生成,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是2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2mol;
(2)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多起卫生间清洗时,因混合使用“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发生氯气中毒的事件.试根据你的化学知识分析,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l-+ClO-+2H+═Cl2↑+H2O;
(3)氯气如果泄露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化工厂可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H3+3Cl2═6HCl+N2
在检验过程中若出现冒白烟现象时,说明有氯气泄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HCl+NH3=NH4Cl.
分析 (1)实验室里通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C12↑+2H2O; 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反应中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Mn元素被还原,Cl元素化合升高,被氧化,根据化合价变化的数目可确定电子转移的数目;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生成物,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3)氨气过量和生成的氯化氢气体净化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颗粒,所以会发出白烟,反应方程式为:HCl+NH3=NH4Cl.
解答 解:(1)实验室里通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C12↑+2H2O;反应中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Mn元素被还原,所以二氧化锰是氧化剂,Cl元素化合升高,被氧化,化合价升高数值=化合价降低数值=转移电子数=2,即有1molCl2生成在消耗的4mol盐酸中,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是2mol,转移电子是2mol,故答案为: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C12↑+2H2O; MnO2;2;2;
(2)盐酸有还原性,次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所以氯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l-+ClO-+2H+═Cl2↑+H2O,氯气是有毒的气体,可以发生氯气中毒的事件,故答案为:Cl-+ClO-+2H+═Cl2↑+H2O;
(3)氨气过量和生成的氯化氢气体净化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颗粒,所以会发出白烟,反应方程式为:HCl+NH3=NH4Cl,故答案为:冒白烟;HCl+NH3=NH4Cl.
点评 本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知识,考查了含氯化合物的性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是关键,难度不大.
A. | A2、B2、AB均为气体,正反应放热 | |
B. | AB为气体,A2、B2中最少有一种为非气体,正反应吸热 | |
C. | AB为气体,A2、B2中最少有一种为非气体,正反应放热 | |
D. | AB为固体,A2、B2中最少有一种为非气体,正反应吸热 |
①Cu与稀硝酸反应制取:3Cu+8HNO3═3Cu(NO3)2+2NO↑+4H2O
②Cu与浓硝酸反应制取:Cu+4HNO3═Cu(NO3)2+2NO↑+2H2O
③通氧气于铜屑与稀硝酸的体系中制取:2Cu+4HNO3+O2═2Cu(NO3)2+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制取相同量的Cu(NO3)2 需硝酸的量③最多 | |
B. | 制取相同量的Cu(NO3)2,①产生的有毒气体的物质的量比②多 | |
C. | 从环保角度考虑,应选用方案③ | |
D. | 三种方案的反应都可以在铁制容器中进行 |
A. |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 |
B. | 单质分子中均存在化学键 | |
C. |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 |
D. |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
A. | 铜 | B. | 固体Na2CO3 | C. | 熔融态KOH | D. | 稀H2SO4 |
实验事实 | 相关平衡方程式 | |
A | 加入NaHCO3使氯水的漂白能力增强 | Cl2+H2O?HClO+HCl |
B | 配制FeCl3溶液时加少量盐酸 | Fe3++3OH-?Fe(OH)3 |
C | 溶有CO2的正常雨水pH=5.6 | H2O+CO2?H2CO3?H++HCO3 |
D | CaCO3固体溶于盐酸 | CaCO3(s)?Ca2+(aq)+CO32(aq)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