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的干馏和煤的液化均是物理变化
B.海水淡化的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等
C.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D.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次氯酸盐漂白纸浆的原理相同

分析 A.煤的干馏和煤的液化都是化学变化;
B.海水淡化是指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又称海水脱盐),其方法较多;
C.蚕丝是天然纤维;
D.活性炭脱色是利用其吸附性.

解答 解:A.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煤液化生成甲醇,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海水淡化是指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又称海水脱盐),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蒸馏法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淡化海水的方法,技术和工艺比较完备;离子交换法是用阳离子交换树脂(HR)和水中的金属离子Mn+进行交换的一种方法,通常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可以除去钙离子和镁离子得到软水,不是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较完善的主要方法;电渗析法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膜进行离子交换的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较好的海水淡化技术,原理为通电后,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分离盐和水,故B正确;
C.蚕丝是天然纤维,成分为蛋白质,合成纤维的成分是化学纤维,如聚乙烯,故C错误;
D.活性炭脱色是利用其吸附性,次氯酸盐漂白是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为高考常见考题,为理综中化学选择题首先出现的习题,涉及知识面较广,侧重分析与应用、化学与生活、环境等综合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过氧化氢是应用广泛的“绿色”氧化剂,酸性条件下稳定,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填空:
(1)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如图(Ⅱ),则过氧化氢属于极性(极性/非极性)分子.过去曾经有人认为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也可能是(Ⅰ),选择合理实验方法证明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为(Ⅱ)d(选填编号).
a.测定过氧化氢的沸点                    
b.测定过氧化氢分解时的吸收的能量
c.测定过氧化氢中H-O和O-O的键长    
d.观察过氧化氢细流是否在电场中偏转
Na2O2,K2O2以及BaO2都可与酸作用生成过氧化氢.实验室可用稀硫酸和过氧化物在用冰冷却的条件下反应制取过氧化氢.
(2)上述过氧化物中最适合的是BaO2,反应完毕后过滤(填操作名称)即可得到双氧水.
(3)若反应时没有用冰冷却,会有气体产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BaO2+2H2SO4=2BaSO4+O2↑+2H2O.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双氧水的方法可以测定双氧水的浓度.
(4)取5.00mL 双氧水样品,配制成250mL溶液.此实验过程必须用到的两种主要仪器为酸式滴定管、250mL容量瓶(填仪器名称).
(5)取25.00mL上述溶液,用0.020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看到溶液呈浅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到达滴定终点,消耗高锰酸钾溶液15.50mL.则原双氧水样品中含过氧化氢52.7 g/L.
5.某小组同学利用铝和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后得到的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1)铝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温\;}}{\;}$Al2O3+2Fe.
(2)固体成分的初步确定.
实验序号操作及现象
取少量固体样品,加入过量稀盐酸,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体(经检验为H2),溶液呈浅黄色
向ⅰ中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呈浅红色,再加入H2O2溶液至过量,产生无色气体(经检验为O2),溶液变为深红色,且红色很快褪去
①由上述实验可知:溶液中Fe元素的存在形式有Fe2+、Fe3+
②ⅰ中产生H2的原因是样品中除含Fe外,可能有未反应的Al,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含Al单质,设计了相关实验,依据的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③生成O2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frac{\underline{\;催化剂\;}}{\;}$2H2O+O2↑.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上述固体样品中Fe元素的存在形式有:Fe、Fe2O3、Fe3O4
(3)该小组同学对ⅱ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做进一步探究.
实验序号操作、现象
将ⅱ中剩余溶液均分为两份,一份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另一份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
取2mL 0.1mol/L FeCl3溶液,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通入一段时间O2
无明显变化.再加入H2O2溶液,红色很快褪去
提示:KSCN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①实验ⅲ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BaSO4
②结合实验ⅲ和ⅳ分析,实验ⅱ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中SCN-离子被H2O2氧化,溶液红色褪去.
③查阅资料得知:Cl-对溶液红色褪去的反应有催化作用,验证该说法应补充的实验和现象是分别取2mL0.1mol/LFeCl3溶液和2mL 0.05mol/L Fe2(SO43溶液,分别滴入KSCN溶液,溶液均变为红色;再分别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H2O2溶液,FeCl3溶液褪色快(或取0.05mol/L Fe2(SO43溶液,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将红色溶液分为2份,1份加入NaCl固体,另一份不变,向这两份溶液中均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H2O2溶液,加入NaCl的溶液红色迅速褪色).
10.某研究小组利用铁棒、碳棒为电极,NaCl溶液为电解液,对铁棒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正、负极产物进行如下探究.
Ⅰ正极产物分析
(1)由于该腐蚀类型为吸氧腐蚀,所以碳棒表面电极反应式是O2+2H2O+4e-=4OH-
Ⅱ负极产物探究
【查阅资料】
①K3[Fe(CN)6](化学名称:铁氰化钾)具有氧化性,其溶液在常温下可氧化Na2S溶液,KI溶液以及活泼金属等;
②Fe2+与K3[Fe(CN)6]溶液反应会生成蓝色物质,而Fe3+与K3[Fe(CN)6]溶液不会产生蓝色物质.
【实验探究】
(2)①甲同学在铁电极处滴加K3[Fe(CN)6]溶液时发现有蓝色物质生成,认为负极产物为Fe2+
②乙同学向饱和Na2S溶液中滴加0.1mol•L-1K3[Fe(CN)6]溶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有黄色浑浊出现,在甲同学设计的方案中,蓝色物质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铁电极能直接和K3[Fe(CN)6]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产生的Fe2+再与K3[Fe(CN)6]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③丙同学取2滴管0.1mol•L-1K3[Fe(CN)6]溶液(用煮沸后的蒸馏水配制)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并加入2mL左右的苯.将反复打磨过的铁丝伸入到溶液中,立即观察到有蓝色物质生成,即证明乙同学的预测是正确的.
(3)丙同学在实验中用煮沸后的蒸馏水配制K3[Fe(CN)6]溶液的目的是赶走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或空气);铁丝反复打磨的原因是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4)为证明铁电极处有Fe2+生成,丙同学设计了将铁电极处溶液取出少许后滴加K3[Fe(CN)6]溶液检验的方法,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有Fe2+生成.
限选试剂:0.1mol•L-1KSCN溶液,0.1mol•L-1FeCl3溶液,苯,30%H2O2溶液
实验步骤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