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 | 嘴嚼米饭时有甜味(化学变化) | |
B. | 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 |
C. |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物理变化) | |
D. | 纯净物加热后变为混合物(物理变化) |
分析 A.米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嘴嚼时淀粉分解生成葡萄糖;
B.玻璃窗破裂时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C.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D.纯净物变为混合物,物质种类增多,可知加热发生分解反应.
解答 解:A.嘴嚼米饭时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在唾液酶作用下分解生成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玻璃碎裂为形态变化,成分不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纯净物加热后变为混合物,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明确概念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④中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 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 B. | 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 ||
C. | 可能只有甲烷 | D. | 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
6.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固体A,为分析A的成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甲实验:用pH计检验A是否为纯净的碳酸氢钠.25℃时,将一定质量的样品A溶于水配成溶液测其pH,还需另一种试剂和水进行对照实验,该试剂是纯净的碳酸氢钠.
(2)乙实验:将A配成溶液与B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A是否为纯净的碳酸氢钠,下表是几组实验的现象:产生浑浊的原因可能是①A中含有碳酸钠;②碳酸氢钡溶液密度增大析出沉淀.
(3)丙实验:称取0.736g样品,配置成100mL溶液,取出20.00mL,用0.1000mol/L的盐酸滴定,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颜色的变化是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不褪色.
(4)丁实验:通过受热质量分析法测定A是否为纯净的碳酸氢钠,取10.000g样品置于坩埚(填写仪器名称)中加热,经干燥、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上述操作步骤至少进行2次,当剩余固体质量为6.310克(保留3位小数)时,证明A为纯净的碳酸氢钠固体.
(1)甲实验:用pH计检验A是否为纯净的碳酸氢钠.25℃时,将一定质量的样品A溶于水配成溶液测其pH,还需另一种试剂和水进行对照实验,该试剂是纯净的碳酸氢钠.
0.2mol/L | 0.1mol/L | 0.02mol/L | |
0.2mol/L | 浑浊 | 浑浊 | 少许浑浊 |
0.1mol/L | 浑浊 | 少许浑浊 | 无现象 |
0.02mol/L | 少许浑浊 | 无现象 | 无现象 |
(3)丙实验:称取0.736g样品,配置成100mL溶液,取出20.00mL,用0.1000mol/L的盐酸滴定,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颜色的变化是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不褪色.
(4)丁实验:通过受热质量分析法测定A是否为纯净的碳酸氢钠,取10.000g样品置于坩埚(填写仪器名称)中加热,经干燥、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上述操作步骤至少进行2次,当剩余固体质量为6.310克(保留3位小数)时,证明A为纯净的碳酸氢钠固体.
20.在①甲烷;②苯;③聚乙烯;④乙醛;⑤2-丁炔;⑥环己烷;⑦邻二甲苯;⑧环己烯这8种物质种中,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反应使之褪色的是( )
A. | ③⑤⑧ | B. | ④⑤⑦ | C. | ④⑤⑧ | D. | ③⑥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