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导体、绝缘体制成两根杠杆,然后如图组装.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同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浓CuSO4溶液 (实验过程中不考虑铁丝反应及两边浮力的变化).分析 (1)甲装置中铁将溶液中铜离子转化成铜覆盖在铁表明,导致Fe的一边质量增大;乙装置中形成的原电池,铁为负极,铜为正极,铁电极失去电子、铜电极表明析出铜,据此判断质量变化及A、B的高度变化;
(2)根据(1)的分析可知,乙装置形成了原电池,铜为正极,铜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生成铜单质.
解答 解:(1)甲装置中没有形成原电池,铁将溶液中铜离子转化成铜覆盖在铁表明,导致Fe的一边质量增大,则甲装置中A升高、B降低;
乙装置中形成了原电池,铁为负极,铜为正极,铁电极失去电子导致铁电极质量减小、铜电极表明析出铜导致铜电极质量增加,则乙装置中A端下降、B端升高,
故答案为:A;B;
(2)甲装置用的是绝缘体,所以不会形成原电池,乙装置中用的是导体,形成了原电池,铁为负极,铜为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故答案为:乙;Cu2++2e-=Cu.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原电池形成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原电池工作原理,能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A. | 溶液显酸性 | |
B. | c(H+)+c(K+)=c(OH-)+c(Cl-)+c(HCO3-)+c(CO32-) | |
C. | c(Cl-)=c(CO32-)+c(HCO3-)+c(H2CO3) | |
D. | c(K+)>c(HCO3-)>c(Cl-)>c(OH-)>c(H+) |
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2 | ① | ② | ||||||
3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
4 | ⑩ | ⑪ | ⑫ |
A. | 上述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 |
B. | 在5MPa、800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
C. | 在4MPa、1200K时,图中X点υ(H2)正>υ(H2)逆 | |
D. | 工业上维持6MPa 1000K而不采用10MPa1000K,主要是因为前者氢气的转化率高 |
A. |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①Na2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顺序是①>②>③ | |
B. | 将100mLpH=a的盐酸与100mLpH=b的Ba(OH)2溶液混合后恰好中和,则a+b=13 | |
C. | 向10mL浓度为0.1mol•L-1的CH3COOH溶液中滴加相同浓度的氨水,在滴加过程中(NH4+)/c (NH3•H2O)先增大再减小 | |
D. | 等物质的量的二元弱酸H2X与其钾盐K2X-的混合液中:c(K+)=c(H2X)+c(HX-)+c(X2-) |
A. | 图乙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 |
B. | D物质代表着氧化物 | |
C. | 图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 |
D. | 由图乙可总结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改变 |
方法 | 催化剂 | 条件 | 备注 | 特点 | |
压力/MPa | 温度/℃ | ||||
高压法 | ZnO-Cr2O3 二元催化剂 | 25-30 | 380-400 | 1924年工业化 | (1)催化剂不易中毒,再生困难 (2)副反应多 |
低压法 | CuO-ZnO-Al2O3 三元催化剂 | 5 | 230-270 | 1966年工业化 | (1)催化剂易中毒,再生容易 (2)副反应少 |
A. | 2-丁炔 | B. | 2-甲基-1,3-丁二烯 | ||
C. | 1,3-丁二烯 | D. | 1,4-二氯-2-甲基-2-丁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