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臭氧是理想的烟气脱硝剂,其脱硝反应为2NO2(g)+O3(g)?N2O5(g)+O2(g),在T温度下,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 NO2和1.0mol O3,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t/s | 0 | 3 | 6 | 12 | 24 |
n(O2)/mol | 0 | 0.36 | 0.60 | 0.80 | 0.80 |
A. | 反应在0~3 s内的平均速率v(NO2)=0.24 mol•L-1•s-1 | |
B. | 24 s后,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达到新平衡时测得c(O2)=0.44 mol•L-1,则反应的△H<0 | |
C. | 在T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NO2、0.5 mol O3和0.50 mol N2O5、0.50 mol O2,反应达到平衡时,压强为起始时的0.88倍 | |
D. | 在T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N2O5和2.0 mol O2,达到平衡时,N2O5的转化率大于20% |
分析 A.根据v=$\frac{△c}{△t}$计算v(O2),再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NO2);
B.由表中数据可知,12s与24s时氧气的物质的量均为0.8mol,说明12s时可逆反应到达平衡,平衡时氧气的浓度为$\frac{0.8mol}{2L}$=0.4mol/L,降低温度,达到新平衡时测得c(O2)=0.44mol/L,氧气浓度增大,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容器体积不变,在T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NO2、0.5molO3和0.50molN2O5、0.50molO2,转化到左边相当于起始投入2.0molNO2和1.0molO3,与原平衡为完全等效平衡,平衡时压强相等,即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相等,结合表中数据计算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再利用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计算;
D.在T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molN2O5和2.0molO2,转化到左边相当于起始投入4.0molNO2和2.0molO3,所到达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压强增大一倍,平衡先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时N2O5的物质的量大于2×0.8mol=1.6mol,故参加反应的N2O5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1.6mol=0.4mol,据此计算判断.
解答 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3s内压强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36mol,容器体积为2L,故0~3s内v(O2)=$\frac{\frac{0.36mol}{2L}}{3s}$=0.06mol/(L.s),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NO2)=2v(O2)=2×0.06mol/(L.s)=0.12mol/(L.s),故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12s与24s时氧气的物质的量均为0.8mol,说明12s时可逆反应到达平衡,平衡时氧气的浓度为$\frac{0.8mol}{2L}$=0.4mol/L,降低温度,达到新平衡时测得c(O2)=0.44mol/L,氧气浓度增大,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0,故B正确;
C.容器体积不变,在T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NO2、0.5molO3和0.50molN2O5、0.50molO2,转化到左边相当于起始投入2.0molNO2和1.0molO3,与原平衡为完全等效平衡,平衡时压强相等,12s到达平衡时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8mol,则:
2NO2(g)+O3(g)?N2O5(g)+O2(g) 物质的量减少
1 1
0.8mol 0.8mol
故原平衡中平衡时气体物质的量为2mol+1mol-0.8mol=2.2mol,即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NO2、0.5molO3和0.50molN2O5、0.50molO2到达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2mol,平衡时压强为起始的$\frac{2.2mol}{(1+0.5+0,5+0.5)mol}$=0.88倍,故C正确;
D.在T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molN2O5和2.0molO2,转化到左边相当于起始投入4.0molNO2和2.0molO3,所到达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压强增大一倍,平衡先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时N2O5的物质的量大于2×0.8mol=1.6mol,故参加反应的N2O5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1.6mol=0.4mol,则达到平衡时,N2O5的转化率小于$\frac{0.4mol}{2mol}$×100%=20%,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有关计算及影响因素、反应速率有关计算等,侧重考查等效平衡,C、D选项中关键是构建等效平衡途径,若利用平衡常数计算相对比较麻烦,难度中等.
物质 | Fe(OH)2 | Cu(OH)2 | Fe(OH)3 |
Ksp(25℃) | 8.0×10-16 | 2.2×10-20 | 4.0×10-38 |
完全沉淀时的pH范围 | ≥9.0 | ≥6.7 | ≥3.2 |
A. | 向该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最先看到白色沉淀 | |
B. | PH=10时溶液中c(Cu2+):c(Fe2+:c(Fe3+)=(2.2×10-20):(8.0×10-16 ):( 4.0×10-34 ) | |
C. | 该溶液中2c(SO42-)=2c(Cu2+)+2c(Fe2+)+3c(Fe3+) | |
D. | 通入氨气将该溶液的PH调节到9后所得沉淀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灼烧,可得三种金属氧化物 |
实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至完全,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附着白色物质.
查资料:Na2O+H2O=2NaOH
提出假设:燃烧后瓶璧上附着的白色物质是什么?
假设1:白色物质是Na2O.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2CO3
假设3: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方案1 | 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成红色 | 白色物质是Na2O. |
方案2 | ①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适量BaCl2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白色物质是Na2CO3 |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 | …. |
(1)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Na2CO3的水溶液显碱性,遇酚酞变红色
(2)根据方案2的结论,补齐方案2中②的实验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滴加酚酞试液 实验现象:溶液颜色没有变化(上层清液是NaCl显中性)
(3)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可能是NaOH,你填不同意(同意或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并简述理由:反应物中无氢元素,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4)根据假设2,写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Na+3CO2$\frac{\underline{\;点燃\;}}{\;}$2Na2CO3+C.
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间题
沉淀物 | Al(OH)3 | Fe(OH)3 | Fe(OH)2 | Ni(OH)2 |
pH | 5.2 | 3.2 | 9.7 | 9.2 |
(2)为提高酸浸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答两条)将废催化剂粉碎或适当地提高硫酸的浓度、浸泡时的温度.
(3)向A中加人 H2O2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2H++H2O2=2Fe3++2H2O.试剂x可以是NaOH.
(4)用方程式表示出由沉淀.制取单质镍的方法Ni(OH)2$\frac{\underline{\;\;△\;\;}}{\;}$NiO+H2O、2Al+2NiO$\frac{\underline{\;高温\;}}{\;}$Al2O3+3Ni.
回收mkg上述废催化剂的过程中,若将溶液pH调整为6时消耗了a kgNi(OH)2,从洗涤到得到滤液B的过程中镍的损失率为3%,后几步操作过程中镍的损失率为5%,则最终得到单质镍的质量为(70%×97%m+$\frac{59}{93}$a)×95%kg(填计算式).
(5)利用化学镀(待镀件直接置于含有镀层金属的化合物的溶液中)可以在金属、塑料、陶瓷等物品表面镀上一层金属镍或铬等金属,某化学镀镍的溶液中含有Ni2+和H2P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之一如下,请配平该反应.2Ni2++1H2PO2-+H2O=2Ni++1H2PO3-+2H+
与电镀相比,化学镀的最大优点是:不消耗电能,节约能源.
A. | 该元素位于第5周期,ⅢB族 | B. | 该元素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 ||
C. | 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2个电子 | D. | 该元素原子M能层共有8个电子 |
A. | 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mL0.1000mol/LKMnO4溶液 | |
B. | 只用浓氨水就可以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 | |
C. |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并分液,有机层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 |
D. |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缓缓倒入酸中,测出的温度变化值偏小 |
A. | 蛋白质的盐析 | B. | 乙酸的电离 | ||
C. | 酯在酸的催化下的水解 | D. | 蛋白质的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