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用玻璃杯蘸取X溶液沾到淀粉KI试纸上 | 试纸变蓝色 | X溶液可能是氯水 |
B | 向稀HNO3和稀H2SO4中分别加入Fe粉 | 均有气泡冒出 | 两者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C | 向酚酞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2O2 |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 Na2O2与水生成的 碱有漂白性 |
D | 将表面氧化的铜丝从酒精灯的外焰慢慢移向内焰 | 黑色的铜丝变红 | CuO被内焰中的乙醇蒸气还原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分析 A.氯气可置换出碘;
B.分别生成NO和氢气;
C.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
D.黑色的铜丝变红,可说明CuO被还原.
解答 解:A.试纸变蓝色,说明生成碘,因氯气可置换出碘,则可能为氯气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故A正确;
B.向稀HNO3和稀H2SO4中分别加入Fe粉,可分别生成NO和氢气,N、H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不具有漂白性,故C错误;
D.黑色的铜丝变红,可说明CuO被还原,说明CuO被内焰中的乙醇蒸气还原,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把握实验原理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方案的合理性、操作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下列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 制纯碱 | B. | 制烧碱 | C. | 制漂白粉 | D. | 制硝酸 |
17.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1 mol Cu和足量的硫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
B. | 标准状况下,22.4 L氯仿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 |
C. | 25℃时,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1nA | |
D. | 53.5g NH4Cl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
7.常温下,将Cl2缓慢通人100mL水中至饱和,然后向所得饱和氯水中逐滴加人0.1mol/LNaOH溶液,整个过程中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曲线③④段有离子反应:HClO+OH-=ClO-+H2O | |
B. | 可依据②处数据计算所溶解的n(Cl2) | |
C. | ③处表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完全 | |
D. | ①处c(H+)约为②处c(H+)的两倍 |
14.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列做法有利于该目标实现的是( )
A. | 推广使用含磷洗涤剂 | B. | 用O3替代Cl2作饮用水消毒剂 | ||
C. | 用工业污水直接灌溉农田 | D. | 含H2SO4的废水用BaCl2处理后排放 |
11.25℃时,浓度均为0.1mol•L-1的HA溶液和BOH溶液,pH分别是1和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0.1 mol•L-1BA溶液中,c(A-)+c(H+)=c(BOH)+c(OH-) | |
B. | 若将0.1mol•L-1BOH溶液稀释至0.001 mol•L-1则溶液的pH=10 | |
C. | 若将一定量的上述两溶液混合后pH=7,则混合液中:c(A-)>c(B+) | |
D. | 若将上述两溶液按体积比l:2混合,则混合液中:c(B+)>c(A-)>c(OH-)>c(H+) |
1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玻璃、水泥、水晶都是硅酸盐制品 | |
B. | 蚕丝和棉花的组成元素相同,结构不同,因而性质不同 | |
C. | 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液化,涉及的都是物理变化 | |
D. | 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对人体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