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
C.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g)+2Y(g)?Z(g)

分析 A.由图可知,10s内Z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1.58mol,根据v=$\frac{\frac{△n}{V}}{t}$计算v(Z);
B.由图可知,10s内X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79mol;
C.依据图象分析,Y消耗物质的量1.0mol-0.21mol=0.79mol,转化率=$\frac{消耗量}{起始量}$×100%;
D.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出反应物、生成物及是否是可逆反应,利用物质的量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

解答 解:A.由图可知,10s内Z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1.58mol,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Z)=$\frac{\frac{1.58mol}{2L}}{10s}$=0.079moL/(L•s),故A错误;
B.由图可知,10s内X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79mol,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c=$\frac{n}{V}$=$\frac{0.79mol}{2L}$=0.395mol/L,故B错误;
C.反应开始到10 s时,Y消耗物质的量1.0mol-0.21mol=0.79mol,Y的转化率=$\frac{0.79mol}{1.0mol}$×100%=79.0%,故C正确;
D.由图象可以看出,由图表可知,随反应进行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大,所以X、Y是反应物,Z是生产物,l0s后X、Y、Z的物质的量为定值,不为0,反应是可逆反应,且△n(X):△n(Y):△n(Z)=(1.20-0.41)mol:(1.00-0.21)mol:1.58mol=1: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分析图象注意一看点:即起点、拐点、交点、终点;二看线:即看曲线的变化趋势和走向;三看面:即看清纵坐标、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装置A是氯气的发生装置,其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请写出该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同时装置B也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处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应是d(填字母编号).
编号
a干燥的有色布条碱石灰湿润的有色布条
b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有色布条
c湿润的有色布条浓硫酸干燥的有色布条
d湿润的有色布条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该现象不能(填“能”或“不能”)说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原因是过量的Cl2也可以将I-氧化为I2
(5)装置F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其烧杯中的溶液 不能选用下列中的b(填字母编号).
a.饱和NaOH溶液          
b.饱和Ca(OH)2溶液
c.饱和Na2SO3溶液         
d.饱和Na2CO3溶液.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