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X(g)+3Y(g)2Z(g) ΔH=-a kJ·molˉ1,一定条件下,将1 mol X和3 mol Y通入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10 min,测得Y的物质的量为2.4 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 min内,Y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3 mol·Lˉ1·sˉ1
B. 第10 min时,X的反应速率为0.01 mol·Lˉ1·minˉ1
C. 10 min内,消耗0.2 mol X,生成0.4 mol Z
D. 第10 min时,Z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
【答案】C
【解析】
列出反应的“三段式”,
A.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 = 求解;
B. 化学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
C. 根据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作答;
D. 根据三段式求得结果。
将1 mol X和3 mol Y通入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进行10min,测得Y的物质的量为2.4 mol,则根据题意列出“三段式”如下:
X(g)+3Y(g)2Z(g)
n0 1 3 0
0.2 0.6 0.4
n10min 0.8 2.4 0.4
A. 10min内,Y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0.03 molL1min1,单位不正确,故A项错误;
B.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故第10 min时,无法计算其速率,故B项错误;
C. 由上述分析可知,10min内,消耗0.2 mol X,生成0.4 mol Z,故C项正确;
D. 由反应“三段式”可看出,第10 min时,Z的物质的量为0.4mol,则Z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0.2 mol/L,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题目】某兴趣小组运用如图所示组合装置(部分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探究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同学将甲、乙装置组合进行实验,其实验目的是探究__反应的生成物;在连接好装置后,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为___。
(2)为检验C装置中反应生成物是否有氧气,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X应为__,装置D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
(3)B同学将甲、丙装置组合进行实验,能说明I-的还原性弱于SO2的现象为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4)装置G中的现象是__,说明SO2具有__性。
(5)为验证装置E中SO2与FeCl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同学设计了两套方案,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1 | 取少量装置E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SO2与FeCl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
方案2 | 取少量装置E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溶液 | ___ |
【题目】利用如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25 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为57.3 kJ/mol): ______。
(2)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从下列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3)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从下列选出)。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
(4)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 起始温度t1℃ | 终止温度t2/℃ | 温度差平均值(t2-t1)/℃ | ||
H2SO4 | NaOH | 平均值 | |||
1 | 26.2 | 26.0 | 26.1 | 29.5 | 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27.0 | 27.4 | 27.2 | 32.3 | |
3 | 25.9 | 25.9 | 25.9 | 29.2 | |
4 | 26.4 | 26.2 | 26.3 | 29.8 |
②上述实验测量结果得出的中和热的数值与57.3 kJ/mol相比偏小,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_________。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