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同学应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氯气,杂质是空气和水蒸气.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研究目的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物质性质的方面来看,这样的实验设计存在着事故隐患,事故表现是___________,请在图中D框中以图的形式表明克服事故隐患的措施___________。
【答案】判断Cl2和HClO哪种物质漂白性 吸收气体a中的水蒸气 B内布条不褪色,C内的布条褪色 多余的Cl2污染空气
【解析】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氯气具有漂白性的条件下,干燥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据此进行解答;
(3)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在空气中,在D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1)由B、C可知起对比作用,则该实验的目的为比较Cl2和HClO谁有漂白性,
故答案为:探究氯气具有漂白性的条件;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其作用为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汽干燥氯气,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则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布条不褪色,C中的布条褪色,
故答案为:干燥氯气;B中有色布条不退色,C中有色布条退色;
(3)氯气有毒,应进行尾气处理,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应加尾气处理装置,如图,
故答案为:氯气外逸,污染环境;
【题目】硫酸锌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农业、化工、电镀等行业。工业上由锌渣(主要成分为ZnO、FeO、CuO、PbO等)等工业废料生产ZnSO4·7H2O的流程如下:
(1)“溶浸”操作中,写出加快“锌渣”“溶浸”速率的两种措施_____________。
(2)“滤渣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滤渣C”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3)“反应Ⅰ”中①,先加入NaCl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反应Ⅰ”中②,再加入NaOH调节溶液pH约为_________,则滤液中Fe元素浓度小于4×105mol·L-1,而基本存在于“滤渣B”中。(Ksp[Fe(OH)3]=4×1038)
(4)“反应Ⅱ”中,加入的锌粉需用少量稀硫酸处理,原因是_________。
(5)在实验室中,由滤液获得ZnSO4·7H2O晶体的具体实验操作有_____________。
(6)取28.7g ZnSO4·7H2O加热至不同温度,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表:
温度/℃ | 100 | 250 | 680 | 930 |
质量/g | 17.90 | 16.10 | 13.43 | 8.10 |
则680℃时所得固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填字母标号)。
A.ZnO B.ZnSO4 C. Zn3O(SO4)2 D.ZnSO4·H2O
【题目】向200 mL 6 mol/L的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纯净CaCO3,产生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OE段的反应速率为v1,EF段的反应速率为v2,FG段的反应速率为v3,则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v1、v2、v3表示)
(2)为了减缓上述反应的速率,欲向该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
B.氯化钾固体 |
C.氯化钠溶液 |
D.浓盐酸 |
E.降低温度
F.减少CaCO3
(3)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计算FG段用盐酸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__。
【题目】将NaOH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20.8 g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 ℃,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9 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题目】已知常温下浓度为0.1mol/L的几种溶液的pH如右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溶质 | pH |
NaF | 7.5 |
Na2CO3 | 11.6 |
NaClO | 9.7 |
NaHCO3 | 8.3 |
A. 同温度同浓度下,酸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F>H2CO3>HClO
B. 水解方程式:F-+H2OHF+OH-的平衡常数为1×10-13
C. 将CO2通入0.lmol/LNa2CO3溶液至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2c(CO32-)+c(HCO3-)=0.1mol/L
D. 等物质的量的NaF和HF混合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HF)>c(Na+)>c(F-)>c (H+)>c(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