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 Cl2 | B. | NaNO3 | C. | SO2 | D. | 硫酸溶液 |
分析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
解答 解:A、氯气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氯气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故A错误;
B、NaNO3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均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故B正确;
C、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所以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导电,但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亚硫酸不是二氧化硫,所以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硫酸溶液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的概念,难度不大,注意电解质本身不一定导电,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1)元素T的原子最外层共有6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14C.
(2)元素Y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YH${\;}_{4}^{+}$,写出该微粒的电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
(3)元素Z与元素T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Cl(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bef.
a.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
b.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
c.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Z原子的价电子数比T原子多
e.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于T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f.Z的单质能与T的氢化物水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4)Z有多种常见含氧酸,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ClO4>HClO3>HClO.
元素编号 |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
T | M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 |
X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
Y |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 |
Z | 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 |
(2)元素Y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YH${\;}_{4}^{+}$,写出该微粒的电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
(3)元素Z与元素T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Cl(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bef.
a.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
b.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
c.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Z原子的价电子数比T原子多
e.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于T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f.Z的单质能与T的氢化物水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4)Z有多种常见含氧酸,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ClO4>HClO3>HClO.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 | 铝与稀盐酸的反应 | |
B. | 灼热的木炭与CO2反应 | |
C. |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 |
D. |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
18.A、B为前三周期元素,两者组成A2B3型离子化合物,A离子比B离子少一个电子层,已知B的原子序数是x,则A的原子序数是( )
A. | x-3 | B. | x+3 | C. | x+11 | D. | x-11 |
5.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乙烯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热量,因此常用它来焊接或切割金属 | |
B. | 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无色、黏稠、有甜味的液体,常用于配制化妆品 | |
C. |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出的甘油常用于生产肥皂 | |
D. | 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
15.X、Y、Z、W、Q为4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位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元素X与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 |
B. |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Y>Z | |
C. | 离子Y2-和Z3+的核外电子总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 |
D. | 元素W的单质比Q的熔点低 |
2.下列物质的分子中,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A. | NH3 | B. | 乙烯 | C. | 甲烷 | D. | 丙烯 |
19.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有:①取代反应 ②加成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酯化反应 ⑤加聚反应 ⑥缩聚反应 ⑦还原反应,其中可能在有机物分子中重新生成羟基的反应类型有( )
A. | ①②④ | B. | ⑤⑥⑦ | C. | ①②⑦ | D. | ③④⑤ |
20.等温等容条件下有反应:2A(g)+2B(g)?C(g)+3D(g).现分别从两条途径建立平衡.Ⅰ:A、B的起始浓度均为2mol/L;Ⅱ:C、D的起始浓度分别为2mol/L和6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Ⅰ和Ⅱ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系统内混合气体的百分组成相同 | |
B. | Ⅰ和Ⅱ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系统内混合气体的百分组成不同 | |
C. | 达到平衡时Ⅰ途径的vA等于Ⅱ途径的vA | |
D. | 达到平衡后,第Ⅰ途径混合气密度为第Ⅱ途径混合气密度的$\frac{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