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A、B、C、D、E、F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和E同主族,A、B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C元素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半径最大,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F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
(2)B、C、E的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用离子符号表)。
(3)在加热条件下,B的常见单质与C的单质发生反应,将所得产物溶于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4)D的单质能与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气体,该反应中的氧化剂为__。
【答案】 S2->O2->Na+ 2Na2O2+2H2O=4NaOH+O2↑ H2O
【解析】
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D为A1;E、F的原子序数均大于A1,则E、F处于第三周期,而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即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E为S,F为C1;B和E同主族,则B为O;A、B(氧)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A的原子序数小于B(氧),故A为N;C元素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半径最大,则其位于第IA族,原子序数介于O、A1之间,故C为Na。
(1)F为Cl,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的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S2->O2->Na+。
(3)在加热条件下,氧气与钠发生反应生成Na2O2,Na2O2溶于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4)发生的反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在该反应中Al为还原剂、H2O为氧化剂。
【题目】有、、三种晶体,分别由、、、四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对这三种晶体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晶体 | 熔点/℃ | 硬度 | 水溶性 | 导电性 | 水溶液与反应 |
801 | 较大 | 易溶 | 水溶液(或熔融)导电 | 白色沉淀 | |
3500 | 很大 | 不溶 | 不导电 | 不反应 | |
很小 | 易溶 | 液态不导电 | 白色沉淀 |
(1)晶体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
(2)晶体的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3)、晶体中粒子间的作用力分别为______、______。
【题目】某学生为探究AgCl沉淀的溶解和转化,其实验方案及记录如下:
步骤和现象 | 现象 |
Ⅰ.将等体积等浓度的AgNO3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过滤,得滤液X和白色沉淀Y | |
Ⅱ.向滤液X 中滴加几滴饱和KI溶液 | 生成黄色沉淀M |
Ⅲ.取少量白色沉淀Y,滴加几滴饱和Na2S溶液 | 沉淀Y 转化为黑色沉淀Z |
Ⅳ.取少量白色沉淀Y,滴加几滴浓氨水 | 沉淀Y逐渐溶解 |
(1)由步骤Ⅱ的现象可推测,滤液 X 中除了含有Na+、NO3-,还含有的离子有_____。
(2)写出步骤Ⅲ中生成黑色沉淀 Z 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白色沉淀Y 转化为黑色沉淀 Z 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已知:Ag+ + 2NH3· H2OAg(NH3)2++2H2O,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步骤Ⅳ中加入浓氨水沉淀逐渐溶解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探究银的难溶化合物沉淀溶解的多样性,该同学又做了如下对比实验 V:
①取少量黑色沉淀 Z 和黄色沉淀 M,分置于两支试管中
②然后分别滴加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硝酸,观察到黄色沉淀 M 不溶解,黑色沉淀 Z 溶解,并且有无色气体产生。综合实验Ⅱ至实验 V 的信息,下列预测正确的是__________
A.黑色沉淀 Z 比黄色沉淀 M 更难溶于水
B.黑色沉淀 Z 溶解于稀硝酸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由步骤Ⅳ可以推测:实验室可用氨水洗涤银镜反应后的试管
D.在步骤Ⅳ之后,继续滴加浓硝酸后又有 AgCl 沉淀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