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X、Y、Z、M、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X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能级,各能级电子数相等,Y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M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n4sn;W的内层电子已全充满,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请回答:
(1)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ⅣA族;W2+离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
(2)X 能与氢、氮、氧三种元素构成化合物 XO(NH22,其中X原子和N原子的杂化方式为分别为sp2、sp3,该化合物分子中的π键与σ键的个数之比是1:7;该物质易溶于水的主要原因是CO(NH22能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3)已知Be和Al元素处于周期表中对角线位置,化学性质相似,请写出Y元素与B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e(OH)2+2NaOH═Na2BeO2+2H2O
(4)M晶体的原子堆积方式为六方堆积(如图1所示),则晶体中M原子配位数是12.某M配合物化学式是[M(H2O)5Cl]Cl2•H2O,1mol该配合物中含配位键的数目是6×6.02×1023

(5)X 的某种晶体为层状结构,可与熔融金属钾作用.钾原子填充在各层之间,形成间隙化合物,其常见结构的平面投影如图2所示,则其化学式可表示为KC8
(6)Y离子和Z离子比较,半径较大的是S2-(写离子符号),元素Y与元素Z形成的晶体的晶胞结构是如图3所示的正方体,设晶胞中最近的两个Z离子的距离为a cm,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bg/mol,则该晶胞密度的计算式为4×$\frac{bg/mol}{{N}_{A}mo{l}^{-1}}$÷($\sqrt{2}$a cm)3.(只要求列算式,不必计算出数值,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

分析 X、Y、Z、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常见的元素,X的基态原子核外的三个能级上电子数相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则X为C元素;Y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则Y为Na元素,淡黄色固体是Na2O2;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个,原子只能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Z为S元素;M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n4sn,由于4s能级最大容纳2个电子,且3d能级容纳电子,故n=2,则M为Ti;W的内层电子已全充满,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原子序数大于硫,只能处于第四周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18+2=30,故W为Zn,据此解答.

解答 解:X、Y、Z、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常见的元素,X的基态原子核外的三个能级上电子数相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则X为C元素;Y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则Y为Na元素,淡黄色固体是Na2O2;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个,原子只能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Z为S元素;M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n4sn,由于4s能级最大容纳2个电子,且3d能级容纳电子,故n=2,则M为Ti;W的内层电子已全充满,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原子序数大于硫,只能处于第四周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18+2=30,故W为Zn.
(1)X为C元素,C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所以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ⅣA族,Zn2+离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
故答案为:第二周期ⅣA族;3d10
(2)碳能与氢、氮、氧三种元素构成化合物 CO(NH22,分子中C与O形成C=O双键,C原子与N原子形成C-N单键,N原子与H原子之间形成N-H单键,分子中C原子成3个σ键,没有孤电子对,故C原子采取sp2杂化,N原子成3个σ键、有1对孤电子对,故N原子采取sp3杂化,该化合物分子中有1个π键、7个σ键,π键与σ键数目之比为1:7,CO(NH22能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该物质易溶于水,
故答案为:sp2;sp3;CO(NH22能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3)Be和Al元素处于周期表中对角线位置,化学性质相似,则Be(OH)2与NaOH反应生成Na2BeO2与H2O,故反应方程式为:Be(OH)2+2NaOH═Na2BeO2+2H2O,
故答案为:Be(OH)2+2NaOH═Na2BeO2+2H2O;
(4)M晶体的原子堆积方式为图1所示,为六方密堆积,以轴线原子研究,层内有6个原子相邻、上、下两层各有3个原子与之相邻,故配位数为12,某M配合物化学式是[M(H2O)5Cl]Cl2•H2O,M离子与H2O、Cl-形成配位键,1mol该配合物中含配位键为6mol,含有配位键的数目是6×6.02×1023
故答案为:12;6×6.02×1023
(5)可以取三个钾原子形成的小三角形为计算单位,其完全占有的碳原子数是4,占有的钾原子数为$\frac{1}{6}$×3=$\frac{1}{2}$,故碳原子数和钾原子数之比是4:$\frac{1}{2}$=8:1,X的某种晶则其化学式时表示为KC8
故答案为:KC8
(6)S2-离子比Na+离子多一个电子层,故离子半径:S2->Na+
晶胞中黑色球数目为8,白色球数目为8×$\frac{1}{8}$+6×$\frac{1}{2}$=4,故化学式为Na2S,黑色球为Na+、白色球为S2-,晶胞质量为4×$\frac{bg/mol}{{N}_{A}mo{l}^{-1}}$,设晶胞中最近的两个S2-离子的距离为a cm,面对角线上的3个S2-离子中相邻个离子之间距离最近,晶胞棱长为2a cm×$\frac{\sqrt{2}}{2}$=$\sqrt{2}$a cm,故晶胞密度为4×$\frac{bg/mol}{{N}_{A}mo{l}^{-1}}$÷($\sqrt{2}$a cm)3
故答案为:S2-;4×$\frac{bg/mol}{{N}_{A}mo{l}^{-1}}$÷($\sqrt{2}$a cm)3

点评 本题是对物质结构的考查,涉及核外电子排布、杂化方式、氢键、配合物、晶胞结构及计算,侧重对晶胞计算的考查,对学生的空间想象与数学计算有一定的要求,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氢化锂(LiH)为玻璃状无色透明固体,军事上用作氢气发生来源.它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某活动小组准备使用下列装置制备LiH固体.
甲同学是实验发案如下:
(1)按所需仪器的组装连接:上述仪器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e接a,b接f,g接d,其中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氢气中的水和氯化氢.
(2)添加药品: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定量金属锂(固体石蜡密封),然后在甲苯中浸洗数次,改操作的目的是除去锂表面的石蜡,然后快速把锂放到石英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氢气冷却,然后取出LiH,装入氮封的瓶里,保存于暗处.
(3)乙同学对甲的使用方案提出质疑,它认为未反应的H2不能直接排放,所以在最后理解了装置E用来收集H2,请将图E装置补充完整.
【产品的定量测定】
通过所示方法制得的氢化锂样品中常混有未完全反应的锂(其余可能的杂质忽略不计).样品纯度的测定①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按图F(固定装置省略)所示连接仪器
②调整水准管高度,使量气装置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读取量气管液面所在的刻度数据为10.0mL.
③将Y形管慢慢倾斜,直到A端的水全部与B端的样品混合.
④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再次读取量气管液面所在刻度数据为254.4mL.
回答下列问题:
(4)如何判断样品与水完全反应:气泡不再产生或右边的量气管中液面,若不再变化.
(5)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244.4mL.
(6)已知该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0.09mg/ml.求样品中氢化锂的纯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