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在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A、B、C、D、E、F中,A与其余五种元素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B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C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D原子核外电子有8种不同的运动状态,E的基态原子在前四周期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单电子数最多,F元素的基态原子最外能层只有一个电子,其它能层均已充满电子.(1)写出基态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3d54s1.
(2)B、C、D三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C<O<N;A与C形成CA3型分子,分子中C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杂化,分子的立体结构为三角锥形;C的单质与 BD化合物是等电子体,据等电子体的原理,写出BD化合物的电子式; A2D由液态形成晶体时密度减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分析主要原因(用文字叙述)水形成晶体时,每个水分子与4个水分子形成氢键,构成空间正四面体网状结构,水分子空间利用率低,密度反而减小.
(3)已知D、F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晶胞的结构如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Cu2O;若相邻D原子和F原子间的距离为a cm,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则该晶体的密度为$\frac{27\sqrt{3}}{2{a}^{3}{N}_{A}}$g/cm3(用含a、NA的符号表示).
分析 在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A、B、C、D、E、F中,B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则B为碳元素,D原子核外电子有8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则D为氧元素,C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且C的原子序数小于D,所以C为氮元素,E的基态原子在前四周期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单电子数最多,其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则E为铬元素,F元素的基态原子最外能层只有一个电子,其它能层均已充满,则F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3d104s1,所以F为铜元素,A与其余五种元素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所以A为氢元素,据此答题.
解答 解:在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A、B、C、D、E、F中,B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则B为碳元素,D原子核外电子有8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则D为氧元素,C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且C的原子序数小于D,所以C为氮元素,E的基态原子在前四周期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单电子数最多,其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则E为铬元素,F元素的基态原子最外能层只有一个电子,其它能层均已充满,则F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3d104s1,所以F为铜元素,A与其余五种元素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所以A为氢元素,
(1)E为铬元素,基态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3d54s1,故答案为:3d54s1;
(2)C、O、N元素都是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同一周期元素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N元素原子2p能级是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第一电离能C<O<N,在NH3中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frac{5+3}{2}$=4,所以分子中N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氨分子中有一对孤电子对,所以分子的立体结构为三角锥形,氮的单质与CO是等电子体,据等电子体的原理,CO的电子式为,H2O由液态形成晶体时密度会减小,因为水形成晶体时,每个水分子与四个水分子形成氢键,构成空间正四面体网状结构,水分子空间利用率低,密度反而减小,故答案为:C<O<N;sp3;三角锥形;;减小;水形成晶体时,每个水分子与四个水分子形成氢键,构成空间正四面体网状结构,水分子空间利用率低,密度反而减小;
(3)根据晶胞的结构图可知,晶胞中含有氧原子数为8×$\frac{1}{8}$+12,铜原子数为4,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u2O,若相邻氧原子和铜原子间的距离为a cm,则晶胞的体对角线为4acm,所以边长为$\frac{4}{\sqrt{3}}$cm,所以体积为($\frac{4}{\sqrt{3}}$a)3cm3,该晶体的密度为$\frac{\frac{64×4+16×2}{{N}_{A}}}{(\frac{4}{\sqrt{3}}a)^{3}}$ g/cm3=$\frac{27\sqrt{3}}{2{a}^{3}{N}_{A}}$g/cm3,故答案为:Cu2O;$\frac{27\sqrt{3}}{2{a}^{3}{N}_{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第一电离能、原子杂化、等电子体、氢键、晶胞的计算等知识点,中等难度,元素推断是解题的关键,答题时注意物质结构知识的灵活运用.
(1)食品添加剂铵明矾NH4Al(SO4)2•12H2O高温可分解,下列关于其分解产物的预测不合理 的是C.
A.NH3、N2、SO2、H2O B.NH3、SO3、H2O
C.NH3、SO2、H2O D.NH3、N2、SO3、SO2、H2O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也会引发N2和O2反应产生大气污染物NO,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1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O2(g)=2NO(g)△H=+183.8kJ/mol.
(3)工业合成氨的反应:N2(g)+3H2(g)?2NH3(g)△H<0,分别在T1、T2温度下,改变起始氢气物质的量,测得平衡时氨的体积分数如图2所示:
①比较在m、n、q三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N2的转化率最高的是P点.
②T2条件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x mol N2和 y mol H2时,3min达平衡,此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为a,写出下列仅含a、x的表达式(不必化简):v(N2)=$\frac{xa}{6}$mol•L-1•min-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值K=$\frac{16(xa){\;}^{2}}{(x-xa)(3x-3xa){\;}^{3}}$.
③图象中T2低于T1(填“高于”、“低于”、“等于”或“无法确定”).
④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 )实现氨的电化学合成,这提高了氮气和氢气的转化率.写出电化学合成过程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方程式:N2+6H++6e-=2NH3.
(4)将质量相等的四份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分别加入同浓度稀硝酸充分反应,(假设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 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稀硝酸体积/mL | 100mL | 200mL | 300mL | 400mL |
剩余金属/g | 18.0g | 9.6g | 0 | 0 |
NO体积/L(标准状况下) | 2.24L | 4.48L | 6.72L | V |
A.硝酸起始浓度为4mol/L B.①中溶解了5.6g Fe
C.③中n(Cu2+)=0.15mol D.④中V=6.72L
已知:①物质溶解性:LiF难溶于水,Li2CO3微溶于水;
②部分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下表.
Fe3+ | Co2+ | Co3+ | Al3+ | |
pH(开始沉淀) | 1.9 | 7.15 | -0.23 | 3.4 |
pH(完全沉淀) | 3.2 | 9.15 | 1.09 | 4.7 |
(1)步骤Ⅰ中得到含铝溶液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2OH-+2H2O=2AlO2-+3H2↑.
(2)写出步骤Ⅱ中Co2O3与盐酸反应生成Cl2的离子方程式:Co2O3+6H++2Cl-=2Co2++Cl2↑+3H2O.
(3)步骤Ⅲ中Na2CO3溶液的作用是调节溶液的pH,应使溶液的pH不超过7.15;废渣中的主要成分除了LiF外,还有Fe(OH)3.
(4)NaF与溶液中的Li+形成LiF沉淀,此反应对步骤Ⅳ所起的作用是降低滤液中Li+浓度,避免步骤Ⅳ中产生Li2CO3沉淀.
(5)在空气中加热5.49g草酸钴晶体(CoC2O4•2H2O)样品,受热过程中不同温度范围内分别得到一种固体物质,其质量如表.
温度范围/℃ | 固体质量/g |
150~210 | 4.41 |
290~320 | 2.41 |
890~920 | 2.25 |
②经测定,加热到210~290℃过程中的生成物只有CO2和钴的氧化物,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C2O4+2O2Co3O4+6CO2.[已知M(CoC2O4•2H2O)=183g/mol].
A. | 向盛有少量Mg(OH)2沉淀的试管中滴加适量NH4Cl溶液,沉淀溶解:Mg(OH)2+2NH4+═2NH3•H2O+Mg2+ | |
B. | S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SO2+Ca2++2OH-═CaSO4↓+H2O | |
C. | 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Ca2++2 HCO3-+2 OH-═CaCO3↓+CO32-+2H2O | |
D. | 长期过量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可静脉注滴NaHCO3溶液: |
A. | 硅酸钠溶液与醋酸溶液混合:SiO32-+2H+=H2SiO3↓ | |
B. | NH4Al(SO4)2溶液与过量稀氨水反应:Al3++3NH3•H2O=Al(OH)3↓+3NH4+ | |
C. | 用稀硝酸清洗试管内壁的银镜:Ag+2H++NO3-=Ag++NO2↑+H2O | |
D. | 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2Fe2++2Br-+2Cl2=2Fe3++Br2+4Cl- |
A. | B. | 润滑油 | |||
C. | D. |
A. | 苯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 |
B. | 在苯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并静置后下层液体为紫色 | |
C. | 在苯中加入溴水,振荡并静置后下层液体为橙色 | |
D. |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
A. | B. | HC≡C-CH3 | C. | D. |
A. | 碘升华 | B. | 二氧化碳变成干冰 | ||
C. |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 | D. | 碘溶于酒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