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已知:有机物A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1)A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碳碳双键,反应①的化学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3)G是乙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且G能与NaHCO3反应,则G的可能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2CH2COOH、(CH3)2CHCOOH
(4)某同学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实验结束后,试管甲中上层为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①实验开始时,试管甲的导管不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防止倒吸.
②若分离出试管甲中该油状液体需要用到的仪器是b(填序号).
a.普通漏斗 b.分液漏斗 c.长颈漏斗
③实验结束后,若振荡试管甲,会有无色气泡生成,其主要原因是乙酸的沸点低,加热时,少量乙酸进入试管甲,振荡时,乙酸与碳酸钠接触,发生反应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产生气泡(结合化学方程式回答).
分析 有机物A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则A是乙烯;乙烯和水反应生成乙醇,则B是乙醇;乙醇被氧气氧化生成C、C反应生成D,D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D是乙酸、C是乙醛,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有机物A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则A是乙烯,乙烯和水反应生成乙醇,则B是乙醇,乙醇被氧气氧化生成C,C反应生成D,D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D是乙酸,C是乙醛,
(1)A乙烯,则A中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所以反应类型是加成,
故答案为:碳碳双键;加成;
(2)反应②为:在铜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乙醇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
反应④为: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3)G是乙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且G能与NaHCO3反应,则G中含有羧基,为丁酸,可能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OOH、(CH3)2CHCOOH,
故答案为:CH3CH2CH2COOH、(CH3)2CHCOOH;
(4)①生成物含有乙醇和乙酸,二者都易溶于水,不能用插入到液面以下,否则产生倒吸现象,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②生成的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答案为:b;
③由于乙酸的沸点较低,则乙酸易挥发,挥发出来的乙酸可与碳酸钠发生反应: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所以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乙酸的沸点低,加热时,少量乙酸进入试管甲,振荡时,乙酸与碳酸钠接触,发生反应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产生气泡.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常见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乙酸乙酯的制取原理及操作方法,试题侧重于学生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查,
A. | 实验室用KClO3制取氧气所剩余的KCl和MnO2的混合物 | |
B. | 实验室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CO2时,得到的CaCl2和大理石的混合物 | |
C. | 某同学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来制取纯净的铜,由于最后操作不当而使还原生成的铜部分被氧化后剩余的混合物 | |
D. | 用过量的Zn粉和稀H2SO4溶液来制取H2最后剩余的混合物 |
A. | 等温浓度均为0.1 mol•L-1的HA、HB溶液中,其溶液的pH大小为:pH(HA)>pH(HB) | |
B. | 在0.1mol•L-1的Na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为:c(Na+)>c(A-)>c(OH-)>c(H+) | |
C. | 等体积pH相同的HA、HB溶液,分别加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HA比HB多 | |
D. | 等温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A、NaB溶液中,其溶液的pH大小为:pH(NaA)>pH(NaB) |
A. | 加入适量的6 mol•L-1的盐酸 | B. | 加入适量蒸馏水 | ||
C. | 加热 | D. | 用锌粉替代锌片 |
A. | 二者互为同系物 | B. | 均易溶于水 | ||
C. | 均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 D. | 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 |
A. | 状态Ⅱ和状态ⅢCO2的转化率相同 | |
B. | 体系的总压强PⅢ:P总(状态Ⅱ)>2PⅠ (状态Ⅰ) | |
C. | 反应的平衡常数:KⅠ>KⅡ=KⅢ | |
D. | 逆反应速率v逆:v逆(状态Ⅰ)>v逆(状态Ⅲ) |
A. | 酸性强弱:H2SiO3<H2CO3<H2SO4 | B. | 热稳定性:HCl>HBr>HI | ||
C. | 原子半径:Na<Mg<Al | D. | 熔点:SiO2>NaCl>C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