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把500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 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 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A. | 0.1 ( b-2a ) mol/L | B. | 10 ( 2a-b ) mol/L | ||
C. | 10 ( b-a ) mol/L | D. | 10 ( b-2a ) mol/L |
分析 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每份溶液浓度相同.一份加入含a mol 硫酸钠的溶液,发生反应Ba2++SO42-=BaSO4↓,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可知该份中n(Ba2+)=(Na2SO4);
另一份加入含bmol 硝酸银的溶液,发生反应Ag++Cl-=AgCl↓,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n(Cl-)=n(Ag+),再利用电荷守恒可知每份中2n(Ba2+)+n(K+)=n(Cl-),据此计算每份中n(K+),根据c=$\frac{n}{V}$计算钾离子浓度.
解答 解: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每份溶液浓度相同.一份加入含a mol 硫酸钠的溶液,发生反应Ba2++SO42-=BaSO4↓,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可知该份中n(Ba2+)=(Na2SO4)=amol;
另一份加入含bmol 硝酸银的溶液,发生反应Ag++Cl-=AgCl↓,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n(Cl-)=n(Ag+)=bmol,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每份中满足:2n(Ba2+)+n(K+)=n(Cl-),每份溶液中:n(K+)=bmol-2amol=(b-2a)mol,
故钾离子浓度为:$\frac{(b-2a)mol}{0.1L}$=10(b-2a) mol•L-1,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的计算,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物质的量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每份中离子浓度相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0.知反应:A(g)+B(g)?C(g)+D(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此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可设计成原电池 | |
B. | 当A、B、C、D的浓度相同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
C. | 当A的消耗速率与C的消耗速率相同时处于平衡状态 | |
D. | 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1molSiO2含有2NA个Si-O键 | |
B. | 1mol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3NA. | |
C. | 标准状况下,22.4 L SO3所含分子数为NA. | |
D. | 1L0.5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Mg2+个数为0.5NA. |
5.现有A、B、C、D、E五种可溶强电解质,它们在水中可电离产生下列离子(各种离子不重复).
已知:①A、B两溶液呈碱性;C、D、E溶液呈酸性.
②向E溶液中逐滴滴加B溶液至过量,沉淀量先增加后减少但不消失.
③D溶液与另外四种溶液反应都能产生沉淀.
试回答下列问题:
(1)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CO32-+H2O?HCO3-+OH-.(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2)若25℃时C、E溶液pH=4,则E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是C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106倍.
(3)将0.1mol•L-1的C溶液逐滴加入等体积、0.2mol•L-1的A溶液中,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HCO3-)>c(Cl-)>c(CO32-)>c(OH-)>c(H+).
阳离子 | H+、Na+、A13+、Ag+、Ba2+ |
阴离子 | OH-、C1-、CO32-、NO3-、SO42- |
②向E溶液中逐滴滴加B溶液至过量,沉淀量先增加后减少但不消失.
③D溶液与另外四种溶液反应都能产生沉淀.
试回答下列问题:
(1)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CO32-+H2O?HCO3-+OH-.(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2)若25℃时C、E溶液pH=4,则E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是C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106倍.
(3)将0.1mol•L-1的C溶液逐滴加入等体积、0.2mol•L-1的A溶液中,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HCO3-)>c(Cl-)>c(CO32-)>c(OH-)>c(H+).
12.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油脂不能 | |
B. | “地沟油”主要成分为油脂,可回收制取生物柴油 | |
C. | 蛋白质、糖类、油脂都属于人体必需的高分子化合物 | |
D. | 脂肪、蛋白质、聚氯乙烯充分燃烧均只生成CO2和H2O |
10.下列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是( )
A. | N2 | B. | Na2O2 | C. | N2H4 | D. | CH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