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含 N的五氮阴离子盐,这是全氮含能材料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突破。
(1)N 中,N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_____(填“离子键”或“共价键”)。
(2)砷(As)与氮位于同一主族,下列推断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 砷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为3 价 ② 砷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属于酸 ③ 热稳定性:AsH3>NH3
(3)非金属性O 强于N,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_____,得电子能力O 大于N。
【答案】共价键 ①② O的原子半径小于N,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O大于N
【解析】
(1)N中,N为非金属元素,N原子与N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在一起;
(2)砷(As)与氮位于同一主族,性质与氮相似,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N>As,① 砷元素最外层五个电子,得到三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最低负化合价为3 价,正确;② 砷是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属于酸,正确;③ 非金属性:N>As,所以热稳定性:NH3>AsH3,错误;正确的是①②;
(3) O的原子半径小于N,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O大于N,得电子能力O大于N,所以非金属性O 强于N。
【题目】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 取样时间/min | 现象 |
ⅰ | 3 |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ⅱ | 30 | 产生白色沉淀;较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 min时加深 |
ⅲ | 120 | 产生白色沉淀;较30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0 min时变浅 |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 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③ 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______。
【题目】Ⅰ. 实验室制得气体中常含有杂质,影响其性质检验。
下图A为除杂装置,B为性质检验装置,完成下列表格:
序号 | 气体 | 反应原理 | A中试剂 |
① | 乙烯 | 溴乙烷和NaOH的醇溶液加热 | _____________ |
② | 乙烯 | 无水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至17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③ | 乙炔 | 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 | _______________ |
Ⅱ. 为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情况,某同学取大小相同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以下溶液,充分振荡,放在同一水浴加热相同时间,观察到如下现象。
编号 | ① | ② | ③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酯层变薄 | 酯层消失 | 酯层基本不变 |
(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试管①和试管③的实验现象,稀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试管②中酯层消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