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辛是由C元素形成的单质.已知;甲+乙=丁+辛,甲+丙=戊+辛;常温下0.1mol•L-1丁溶液的pH为1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B、C、D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D)>r(C)>r(B)
B.C的单质在点燃条件分别与A、B、D的单质化合,所得化合物均存在共价键
C.四种元素的单质中,熔沸点最高的是D的单质
D.C和D所形成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相同

分析 0.1 mol/L 丁溶液的pH为13(25℃),丁是一元强碱,其含有的金属元素在短周期,则丁应为NaOH,发生反应:甲+乙=丁+辛,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甲、乙两种物质至少共含有H、O、Na元素,辛是由C组成的单质,由发生反应可知,辛不能是Na,结合原子数可知,A为H、C为O、D为Na元素,故辛为氧气,可知甲是Na2O2、乙是水,再根据反应:甲+丙=戊+辛,可知丙是二氧化碳,戊是碳酸钠,则B为碳元素,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题目要求可解答该题.

解答 解:0.1 mol/L 丁溶液的pH为13(25℃),丁是一元强碱,其含有的金属元素在短周期,则丁应为NaOH,发生反应:甲+乙=丁+辛,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甲、乙两种物质至少共含有H、O、Na元素,辛是由C组成的单质,由发生反应可知,辛不能是Na,结合原子数可知,A为H、C为O、D为Na元素,故辛为氧气,可知甲是Na2O2、乙是水,再根据反应:甲+丙=戊+辛,可知丙是二氧化碳,戊是碳酸钠,则B为碳元素.
A.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Na>C>O,即:D>B>C,故A错误;
B.氧气与氢气、碳反应生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氧气与Na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化钠,含有离子键、共价键,故B正确;
C.四种元素的单质中,氢气、氧气为气体,Na的熔沸点较低,而碳元素可以形成原子晶体,其沸点最高,故C错误;
D.C元素可以形成O22-离子,与钠离子电子层结构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目难度中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有一定的要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二甲酯具有优良的燃烧性能,本成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以下为其中一种合成二甲酯的方法:在一定温度、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①CO2(g)+3H2(g )?CH3OH(g)+H2O(g);△H1=-49.1 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24.5 kJ•mol-1
③CO2(g)+H2?CO(M)+H2(g);△H3=+41.2  kJ•mol-1
(1)写出CO2(g)加H2(g)转化为CH3OCH3(g) 和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2CO2(g)+6H2(g )?CH3OCH3 (g)+3H2O(g)△H=-122.7 kJ•mol-1
(2)一定条件下,原料气中n(H2)/n(CO2)比值和温度对CO2转化率影响的实验数据如图1
①温度为T1K时,在1L反应容器中投入2molCO2和8molH2进行反应.试计算达到平衡时CO2的浓度为1mol/L
②结合数据图,归纳CO2平衡转化率受外界条件影响的变化规律;
a其他条件不变,达平衡时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其他条件不变,达平衡时CO2的转化率随n(H2)/n(CO2)比值增大而增大
(3)为研究初始投料比与二甲酯产率关系,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投入一定物质的量的H2、CO、CO2进行试验,实验发现二甲酯的平衡产率随原料气中n(CO)/{n(CO)+n(CO2)}比值随增大而增大.试分析其原因随着CO的含量增大,反应③平衡将向逆方向移动,既消耗大量的水,又增大了CO2和氢气的含量,从而促使反应①和②的平衡都向正向移动,则二甲醚产率增大
(4)如图2是科学家现在研发的,以实现反应①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装置,写出甲槽的电极反应CO2+6e-+6H+═CH3OH+H2O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