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这个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
B. | 化学平衡状态是一种静止状态,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已经不再改变 | |
C. | 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 |
D. | 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 |
分析 在不同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限度不同,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限度变化.
解答 解:A.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达到一定的限度,即平衡状态,故A正确;
B.化学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对各物质来说消耗与生成的量相等,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故B错误;
C.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转化率最大,故C正确;
D.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限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易错点为B,注意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本质原因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浓度不变是外观特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2015年4月7日,福建省漳州古雷PX化工厂发生爆炸,PX是“对二甲苯”英文名的缩写,“对二甲苯”属于( )
A. | 无机物 | B. | 有机物 | C. | 盐类 | D. | 单质 |
8.下列有机物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用溴水能区分乙酸、乙烯、苯、四氯化碳 | |
B. | 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 |
C. | 甘氨酸(H3N-CH2COOH)、丙氨酸[CH3CH(NH2)COOH]、谷氨酸[HOOC-CH2CH2CH(NH2)COOH]一定条件下形成链状三肽的结构最多有3种 | |
D. | 1mol有机物一定条件下能和6molNaOH反应 |
5.碳化硅纳米线是最好的增强增韧材料,可由下列反应制得:8Na+CCl4+SiCl4=SiC+8Na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SiC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SiC属于共价化合物 | |
B. | 标准状况下,22.4LCCl4中所含共价键数目为4NA | |
C. | 该反应中CCl4是还原剂 | |
D. | 每转移8mol电子,会生成1molSiC |
12.锂-磷酸氧铜电池正极的活性物质是Cu4O(PO4)2,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备:2Na3PO4+4CuSO4+2NH3•H2O═Cu4O(PO4)2↓+3Na2SO4+(NH4)2SO4+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方程式中涉及到的N、O元素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N<O.
(2)基态S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4.与Cu同周期且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还有K、Cr(填元素符号).
(3)PO43-的空间构型是,其中P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
(4)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CN溶液,生成配合物[Cu(CN)4]2-,则1molCN-中含有的π键的数目为2NA.
(5)铜晶体为面心立方最密集堆积,铜的原子半径为127.8pm(1pm=10-10cm),列式计算晶体铜的密度9.0g/cm3.
(6)下表列出了含氧酸酸性强弱与非羟基氧原子数的关系.
由此可得出的判断含氧酸强弱的一条经验规律是含氧酸分子结构中含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多,该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亚磷酸(H3PO3)也是中强酸,它的结构式为.亚磷酸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3PO3+2NaOH=Na2HPO3+2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方程式中涉及到的N、O元素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N<O.
(2)基态S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4.与Cu同周期且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还有K、Cr(填元素符号).
(3)PO43-的空间构型是,其中P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
(4)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CN溶液,生成配合物[Cu(CN)4]2-,则1molCN-中含有的π键的数目为2NA.
(5)铜晶体为面心立方最密集堆积,铜的原子半径为127.8pm(1pm=10-10cm),列式计算晶体铜的密度9.0g/cm3.
(6)下表列出了含氧酸酸性强弱与非羟基氧原子数的关系.
次氯酸 | 磷酸 | 硫酸 | 高氯酸 | |
含氧酸 | Cl-OH | |||
非羟基氧原子数 | 0 | 1 | 2 | 3 |
酸性 | 弱酸 | 中强酸 | 强酸 | 最强酸 |
2.银翘的金银花与连翘配成的中成药,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流行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口干、咽喉肿痛.其中的一种具有较广泛的杀菌作用的有效成分--绿原酸,结构简式见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 绿原酸有可能通过酯化反应人工合成 | |
B. | 1mol绿原酸能与4molBr2发生加成反应 | |
C. | 1mol绿原酸能与6molNa发生置换反应 | |
D. | 绿原酸能与NaHCO3溶液发生反应放出C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