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下表是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温度/℃ | 25 | T1 | T2 |
水的离子积常数 | 1×10-14 | a | 1×10-12 |
(1)若25<T1<T2,则a>1×10-14 (填“>”、“<”或“=”),做此判断的理由是水的电离吸热,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所以水的离子积增大.
(2)25℃时,某Na2SO4溶液中c(SO42-)=5×10-4 mol/L,取该溶液1mL加水稀释至10mL,则稀释后溶液中c(Na+):c(OH-)=1000:1.
(3)T2℃时,将pH=11的苛性钠溶液V1 L与pH=1的稀硫酸V2 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原两溶液体积之和),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V1:V2=9:11.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SO42-)>c(H+)>c(OH-).
(4)常温下,设某pH值的硫酸中水电离出的c(H+)=1.0×10-amol/L,设相同pH值的硫酸铝中水电离出的c(H+)=1.0×10-b mol/L,(a、b都是小于14的正数),那么a、b之间满足的关系式是a+b=14.
分析 (1)水的电离过程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水的离子积增大;
(2)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是1×10-3 mol/L,如果稀释10倍,则钠离子浓度是1×10-4 mol/L;硫酸钠溶液是显中性的,稀释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仍然为10-7mol/L;
(3)混合液的pH=2,酸过量,根据c(H+)=$\frac{n({H}^{+})-n(O{H}^{-})}{{V}_{总}}$计算;根据反应后溶液的组成分析各种离子的浓度大小;
(4)硫酸中氢氧根离子是水电离的,硫酸铝中的氢离子是水电离的,根据溶液的pH相同可知:10a-14=10-b.
解答 解:(1)由于水的电离电离过程为吸热反应,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水的离子积越大,所以若25℃<t1<t2,则KW>1×10-14,
故答案为:>;水的电离吸热,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所以水的离子积增大;
(2)25℃时,某Na2SO4溶液中c(SO42-)=5×10-4 mol/L,则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是1×10-3 mol/L,如果稀释10倍,则钠离子浓度是1×10-4 mol/L;但硫酸钠溶液是显中性的,所以c(Na+):c(OH-)=10-4:10-7=1000:1,
故答案为:1000:1;
(3)混合液的pH=2,酸过量,c(H+)=c(H+)=$\frac{0.1mol/L×{V}_{2}L-0.1mol/L×{V}_{2}L}{{V}_{1}+{V}_{2}}$=0.01,
解之得:V1:V2=9:11;
c(Na+)=0.1×9/(9+11)=0.045mol/L、c(SO42-)=0.05×11/20=0.0275mol/L、c(H+)=0.01mol/L,
硫酸过量溶液显酸性,c 则(H+)>c (OH-),
故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c (Na+)>c (SO42-)>c (H+)>c (OH-),
故答案为:9:11;c(Na+)>c(SO42-)>c(H+)>c(OH-);
(4)常温下,设某pH值的硫酸中水电离出的c(H+)=1.0×10-amol/L,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是水电离的,则硫酸中氢离子浓度为c(H+)=10a-14mol/L;
设相同pH值的硫酸铝中水电离出的c(H+)=1.0×10-b mol/L,硫酸铝中的氢离子是水电离的,由pH相同可知:10a-14=10-b,则:a+b=14,
故答案为:a+b=14.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以及溶液pH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该题的关键是明确溶液中几个重要守恒关系,即: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A. | 32g | B. | 16g | C. | 8g | D. | 4g |
A. | NaCl固体中含有共价键 | |
B. | CO2分子中含有离子键 | |
C. | ${\;}_{6}^{12}$C、${\;}_{6}^{13}$C、${\;}_{6}^{14}$C是碳的三种核素 | |
D. | ${\;}_{8}^{16}$O、${\;}_{8}^{17}$O、${\;}_{8}^{18}$O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
A. | 硅酸钠溶液中通入SO2产生白色沉淀,判断Si和S的非金属性强弱 | |
B. | 比较H2O和H2S还原性强弱,判断O和S的非金属性强弱 | |
C. | 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钠和镁金属性强弱 | |
D. | 铁片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上有紫红色物质生成,判断Fe和Cu的金属性强弱 |
实验 序号 | 铁的 质量g | 铁的 形态 | C(H2SO4) Mol/L | V(H2SO4) m L | 溶液温度 | 金属消失的时间s |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1 | 0.10 | 铁片 | 0.7 | 50 | 20 | 36 | 250 |
2 | 0.10 | 铁片 | 0.8 | 50 | 20 | 35 | 200 |
3 | 0.10 | 铁粉 | 0.8 | 50 | 20 | 36 | 25 |
4 | 0.10 | 铁片 | 1.0 | 50 | 20 | 35 | 125 |
5 | 0.10 | 铁片 | 1.0 | 50 | 35 | 50 | 50 |
(1)实验2和3表明,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影响规律是增大固体物质的表面积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1、2、4(填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反应温度,能体现该影响因素的实验序号是4和5
(4)在实验4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金属消失的时间小于125s,原因是因为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单质,铜与铁在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
A. | 在某些分子中,化学键可能只有π键而没有σ键 | |
B. | 当原子形成分子时,首先形成σ键,可能形成π键,配位键都是σ键 | |
C. | σ键的特征是轴对称,π键的特征是镜面对称 | |
D. | 含有π键的分子在反应时,π键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