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萘的结构为,若萘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分别被溴原子取代,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数目有( )A. | 5种 | B. | 7种 | C. | 8种 | D. | 10种 |
分析 萘分子中两个苯环是等同的,在萘分子中只存在两种不同的氢原子,即α-氢原子和β-氢原子.定一个α-氢原子,再从其余的α位的和β位的氢原子中选定一个,这样形成的二溴代物就有7种;定一个β-氢原子,再从其余的β位的氢原子中选定一个(不能再连接α位,否则出现相同结构),这样形成的二溴代物就有3种.
解答 解:萘分子中两个苯环是等同的,在萘分子中只存在两种不同的氢原子,即α-氢原子和β-氢原子.定一个α-氢原子,再从其余的α位的和β位的氢原子中选定一个,这样形成的二溴代物就有7种;定一个β-氢原子,再从其余的β位的氢原子中选定一个(不能再连接α位,否则出现相同结构),这样形成的二溴代物就有3种,如下图所示:
因此,总共可形成10种不同的化合物,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萘的二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难度不大,注意变换溴原子的不同位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对于如图所示的锌、铜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负极的反应式为2H++2e-═H2↑ | |
B. | 电子由Zn经外电路流向Cu,再经硫酸溶液流回Zn | |
C. | 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酸性增强 | |
D. | 硫酸既提供反应物,又起导电作用 |
14.根据下列各反应现象所归纳的元素性质不正确的是( )
A. | 将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没有紫红色的铜析出.不能说明钠的金属性比铜弱 | |
B. |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置在有氯气产生的导管上端,发现试纸变蓝.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碘元素强 | |
C. | 把H2S气体和Cl2在集气瓶中混合,一段时间后发现瓶壁有淡黄色固体析出.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 | |
D. | 将0.1 mol Na、Mg、Al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除共同产生H2外,还分别生成了NaCl、MgCl2、AlCl3,金属失去的电子数分别为0.1 mol、0.2 mol、0.3 mol.说明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为:Al>Mg>Na |
11.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
A. | NaOH(s) | B. | CH3COONa(s) | C. | FeCl3(s) | D. | NH4Cl |
15.将镁完全溶解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溶液A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2.24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正好完全被水吸收,若向所得溶液A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沉淀,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灼烧至质量不再变化,此时固体量为( )
A. | 16g | B. | 8g | C. | 40g | D. | 0.2mol |
13.已知下表所示数据:
(Ⅰ)某学生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在30mL的大试管A中按体积比2:3:3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图1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加热装有混合液的大试管5~10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B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混合液时,滴加药品的顺序是乙醇,浓硫酸、乙酸(乙醇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不可互换).
(2)浓硫酸的主要作用是催化剂、脱水剂.
(3)导管不能插入到Na2CO3溶液中的原因是防止倒吸.
(4)做此实验时,有时还向A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目的是防止暴沸.
(5)指出步骤③所观察到的现象:液体分层,上层有无色油状液体,下层液体红色变浅.
(Ⅱ)实验完成后,图2是对图1试管B中收集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请回答:
(6)操作1,操作2,操作3所对应的操作名称为分液、蒸馏、蒸馏.
(7)得到的物质W中的官能团名称为羟基.
(8)试剂C可以选用下列的A(填序号).
A.H2SO4 B.CO2 C.NaOH D.NaCl.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密度(g•cm-3) |
乙醇 | -117.3 | 78.5 | 0.79 |
乙酸 | 16.6 | 117.9 | 1.05 |
乙酸乙酯 | -83.6 | 77.5 | 0.90 |
浓硫酸 | 338.0 | 1.84 |
①在30mL的大试管A中按体积比2:3:3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图1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加热装有混合液的大试管5~10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B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混合液时,滴加药品的顺序是乙醇,浓硫酸、乙酸(乙醇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不可互换).
(2)浓硫酸的主要作用是催化剂、脱水剂.
(3)导管不能插入到Na2CO3溶液中的原因是防止倒吸.
(4)做此实验时,有时还向A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目的是防止暴沸.
(5)指出步骤③所观察到的现象:液体分层,上层有无色油状液体,下层液体红色变浅.
(Ⅱ)实验完成后,图2是对图1试管B中收集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请回答:
(6)操作1,操作2,操作3所对应的操作名称为分液、蒸馏、蒸馏.
(7)得到的物质W中的官能团名称为羟基.
(8)试剂C可以选用下列的A(填序号).
A.H2SO4 B.CO2 C.NaOH D.NaCl.
14.对于放射性同位素${\;}_{53}^{133}$I,其左下角数字“53”表示( )
A. | 质量数 | B. | 中子数 | C. | 质子数 | D. | 电子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