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下列是同周期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所表示的原子最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A. | ns2 | B. | ns2np1 | C. | ns2np4 | D. | ns2np5 |
分析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为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最容易得到电子,可知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
解答 解:最外层电子数≥4时容易得到电子,并且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电子,D表示最外层电子数为7,最容易得电子,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当最外层电子数≥4时容易得到电子,并且最外层电子数越大越容易得电子,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0.某实验小组做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时,发现NaOH的用量对反应产物有影响,于是他们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均使用0.5mL 40%的乙醛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1)上表中a、b应为B(填字母序号).
A.15滴,1mL B.2mL,1mL
C.15滴,2mL D.2mL,2mL
(2)查阅资料可知,实验1中的浅蓝绿色沉淀的主要成份为Cu2(OH)2SO4,受热不易分解.写出生成Cu2(O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2CuSO4═Cu2(OH)2SO4↓+Na2SO4.基于实验1、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NaOH用量较少时,乙醛未参与氧化反应,(或是含铜元素的化合物在发生变化).
(3)小组同学推测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其依据是依据现象提出依据:实验2中的黑色沉淀可能是CuO;实验4中的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依据理论提出依据:当NaOH用量逐渐增多时,产生的Cu(OH)2一部分受热分解生成黑色的CuO;另一部分被乙醛还原为Cu2O红色沉淀,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4)由实验4可以得出结论:当NaOH的用量较大时,新制氢氧化铜可以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Cu2O红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O+2Cu(OH)2+NaOH$\stackrel{△}{→}$CH3COONa+Cu2O↓+3H2O.
(5)为了进一步证明实验4中红色沉淀的成分,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Cu2O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可转化为Cu2+、Cu.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将实验4反应后的试管静置,用胶头滴管吸出上层清液.
ⅱ.向下层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振荡、加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
(6)小组同学继续查阅资料得知:Cu(OH)2可与OH-继续反应生成蓝紫色溶液([Cu(OH)4]2-),由此提出问题:[Cu(OH)4]2-能否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设计实验解决这一问题,合理的实验步骤是将1mL2%CuSO4溶液与3mL(或>3mL)10%NaOH溶液混合振荡后(或取实验5的蓝紫色溶液),加入0.5mL40%的乙醛溶液,水浴加热.基于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获得结论:乙醛参与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时,需控制体系的pH>10.
编号 | 2%CuSO4溶液的体积 | 10%NaOH溶液的体积 | 振荡后 的现象 | pH | 加乙醛水浴加热后的沉淀颜色 |
1 | 2mL | 3滴 | 浅蓝绿色沉淀 | 5~6 | 浅蓝绿色沉淀 |
2 | a | 15滴 | 浅蓝色沉淀 | 7~8 | 黑色沉淀 |
3 | 1mL | 1mL | 蓝色悬浊沉淀较少 | 9~10 | 红褐色沉淀 |
4 | b | 2mL | 蓝色悬浊沉淀较多 | 11~12 | 红色沉淀 |
5 | 1mL | 3mL | 蓝紫色溶液 | 12~13 | ---- |
A.15滴,1mL B.2mL,1mL
C.15滴,2mL D.2mL,2mL
(2)查阅资料可知,实验1中的浅蓝绿色沉淀的主要成份为Cu2(OH)2SO4,受热不易分解.写出生成Cu2(O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2CuSO4═Cu2(OH)2SO4↓+Na2SO4.基于实验1、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NaOH用量较少时,乙醛未参与氧化反应,(或是含铜元素的化合物在发生变化).
(3)小组同学推测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其依据是依据现象提出依据:实验2中的黑色沉淀可能是CuO;实验4中的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依据理论提出依据:当NaOH用量逐渐增多时,产生的Cu(OH)2一部分受热分解生成黑色的CuO;另一部分被乙醛还原为Cu2O红色沉淀,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4)由实验4可以得出结论:当NaOH的用量较大时,新制氢氧化铜可以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Cu2O红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O+2Cu(OH)2+NaOH$\stackrel{△}{→}$CH3COONa+Cu2O↓+3H2O.
(5)为了进一步证明实验4中红色沉淀的成分,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Cu2O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可转化为Cu2+、Cu.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将实验4反应后的试管静置,用胶头滴管吸出上层清液.
ⅱ.向下层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振荡、加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
(6)小组同学继续查阅资料得知:Cu(OH)2可与OH-继续反应生成蓝紫色溶液([Cu(OH)4]2-),由此提出问题:[Cu(OH)4]2-能否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设计实验解决这一问题,合理的实验步骤是将1mL2%CuSO4溶液与3mL(或>3mL)10%NaOH溶液混合振荡后(或取实验5的蓝紫色溶液),加入0.5mL40%的乙醛溶液,水浴加热.基于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获得结论:乙醛参与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时,需控制体系的pH>10.
5.某研究小组构想将汽车尾气(NO、NO2)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HNO3,其原理如图所示,其中A、B为多孔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解质溶液中电流的方向由B到A,电子的流向与之相反 | |
B. | 电极A表面反应之一为NO-3e-+2H2O═NO${\;}_{3}^{-}$+4H+ | |
C. | 电极B附近的c(NO${\;}_{3}^{-}$)增大 | |
D. | 该电池工作时,每转移4 mol电子,消耗标准状况O222.4 L |
3.相距很远的两个氢原子相互逐渐靠近,在这一过程中体系能量将( )
A. | 逐渐变小 | B. | 逐渐增大 | C. | 先变大,后变小 | D. | 先变小,后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