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液氨是富氢物质,是氢能的理想载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H3分子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杂化
B. [Cu(NH3)4]2+中,NH3分子是配体
C. 相同压强下,NH3的沸点比PH3的沸点低
D. NH4+与PH4+、CH4、BH4-互为等电子体
【答案】C
【解析】
A.氨气分子中氮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4,所以N原子采用sp3杂化,故A正确;
B.在[Cu(NH3)4]2+离子中,Cu2+提供空轨道,N原子提供孤电子对,所以N原子是配位原子,NH3分子是配体,故B正确;
C.NH3和PH3结构相似且都属于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随着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氢键能增大物质的沸点,氨气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相同压强时,NH3和PH3比较,氨气沸点高,故C错误;
D.等电子体为原子数相等和价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团,NH4+与PH4+、CH4、BH4-均含有5个原子团,且价电子均为8,互为等电子体,故D正确;
答案选C。
【题目】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面对能源枯竭的危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辟新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主要方向。
(1)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是化学学科关注的方面之一。某同学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 400mL 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氢气体积/mL(标况) | 100 | 240 | 464 | 576 | 620 |
①哪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最大:____min(填“0~1”或“1~2”或“2~3”或“3~4” 或“4~5”)。
②另一学生为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难以测量氢气体积。他事先在盐酸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KCl 溶液 B.浓盐酸 C.蒸馏水 D.CuSO4 溶液
(2)如图为原电池装置示意图:
①若 A 为铝,B 为镁,电解质为稀硫酸溶液,则负极材料是_______(填“铝片”或“镁片”)。
②若A为Cu,B 为石墨,电解质为 FeCl3 溶液,工作时的总反应为 2FeCl3+Cu=2FeCl2+CuCl2。写出铜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若该电池反应消耗了 0.1mol FeCl3, 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_____。
【题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前四周期,请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问题均用具体化学用语回答)
1 | ① | |||||||
2 | ② | ③ | ④ | |||||
3 | ⑤ | ⑥ | ⑦ | ⑧ | ||||
4 | ⑨ | ⑩ |
(1)④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②在元素周期表位置________;上述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填水化物化学式)
(2)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①和⑧形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
(4)⑤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
(5)请设计实验证明⑧与⑩的氧化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
【题目】某小组同学利用原电池装置探究物质的性质。资料显示:原电池装置中,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
(1)同学们利用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
装置 | 编号 | 电极A | 溶液B | 操作及现象 |
Ⅰ | Fe | pH=2的H2SO4 |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电压表指针偏转 | |
Ⅱ | Cu | pH=2的H2SO4 |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无明显现象;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a |
①同学们认为实验Ⅰ中铁主要发生了析氢腐蚀,其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
②针对实验Ⅱ现象:甲同学认为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乙同学认为实验Ⅱ中应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
(2)同学们仍用上述装置并用Cu和石墨为电极继续实验,探究实验Ⅱ指针偏转原因及影响O2氧化性因素。
编号 | 溶液B | 操作及现象 |
Ⅲ | 经煮沸的pH=2的 H2SO4 | 溶液表面用煤油覆盖,连接装置后,电压表指针微微偏转,记录读数为b |
Ⅳ | pH=2的H2SO4 |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c;取出电极,向溶液中加入数滴浓Na2SO4溶液混合后,插入电极,保持O2通入,电压表读数仍为c |
Ⅴ | pH=12的NaOH |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d |
①丙同学比较实验Ⅱ、Ⅲ、Ⅳ的电压表读数为:c>a>b,请解释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丁同学对Ⅳ、Ⅴ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对O2氧化性的影响;实验Ⅳ中加入Na2SO4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