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在一体积为1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850℃时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CO和H2O浓度变化如图所示:(1)0~4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0.03mol•L-1.
(2)图中4~5min之间该反应是(填“是”或“否”)处于平衡状态,判断理由CO、H2O的浓度不再变化.
分析 (1)v(CO)=$\frac{△c}{△t}$;
(2)正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
解答 解:(1)v(CO)=$\frac{△c}{△t}$=$\frac{0.20-0.08}{4}$mol/(L.min)=0.03mol•L-1,故答案为:0.03mol•L-1;
(2)正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4~5min之间CO、H2O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答案为:是;CO、H2O的浓度不再变化.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等知识点,明确反应速率公式及平衡状态判断方法即可解答,注意:只有反应前后改变的物理量才能作为判断依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H=a kJ•mol-1(a=-297.2).分析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S(s)在O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
B. | 16 g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吸收148.6 kJ的热量 | |
C. | 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 |
D. | S(g)+O2(g)═SO2(g)△H=b kJ•mol-1,则a>b |
15.为探究 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请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
(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4)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上述实验结论: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
实验步骤 | 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2.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4.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
实验现象 | ①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②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③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④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
实验步骤 | 1 | 2 | 3 | 4 |
实验现象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4)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上述实验结论: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
12.最近,中国科大的科学家们将C60分子组装在一单层分子膜表面,在-268℃时冻结分子的热振荡,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首次“拍摄”到能清楚分辨碳原子间单、双键的分子图象.下列化合物分子中一定既含σ键又含π键的是( )
A. | N2 | B. | CO2 | C. | C2H4O | D. | H2O2 |
19.含硒(Se)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已知硒与氧同主族,与钾同周期,则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原子序数为34 | B. | 氢化物比HBr稳定 | ||
C. | 非金属性比硫强 | D. |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 |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H2S和CS2分子都是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 |
B. | 在石墨晶体中,共价键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2:3 | |
C. | 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 |
D. | PCl3和BCl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
16.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 |
B. |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于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 |
C. | 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 | |
D. |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物质的组成、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
13.下列物质各组物质中不能全部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
A. | 氯乙烯、溴乙烯 | B. | 乙烯、乙炔 | C. | 乙烷、乙烯 | D. | 苯、2-丁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