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下面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E→D→B(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进行C步骤的目的是把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3)在A步骤中,将一个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锡纸遮住上下两面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以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4)在E步骤中,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白色.
(5)在D步骤中,往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的是碘液,滴加该液体的目的是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的产生.
(6)滴加上述液体后,叶片出现的实验现象如B所示,叶片见光的部分变蓝,不见光的部分不变蓝.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3)图中:A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放在光下照射、B显色观察、C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D向叶片滴加碘液、E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用清水漂洗叶片.
解答 解:(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操作步骤:C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A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放在光下照射、E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用清水漂洗叶片、D向叶片滴加碘液、B显色观察. 故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C→A→E→D→B.
(2)把盆栽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使叶片内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3)叶片未遮光部分和叶片遮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来探究光是否为光合作用的条件.
(4)图E表示酒精脱色,能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叶片绿色退去有利于后面的颜色观察.
(5)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图D表示向叶片滴加碘液,其目的是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
(6)在叶片上滴加碘液后所看到的现象是:叶片见光(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色,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故答案为:(1)C→A→E→D→B
(2)把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3)对照;光
(4)叶绿素
(5)碘液;淀粉
(6)变蓝;不变蓝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A. | 干旱 | B. | 高温 | C. | 大风 | D. | 寒冷 |
A. | 有机物 | B. | 细菌 | C. | 空气 | D. | 瓶颈形状 |
A. | 本实验必须设计成对照实验 | B. | 本实验的变量是种子发芽率 | ||
C. | 必须用较多粒种子进行实验 | D. | 可利用表格统计种子发芽率 |
试管 | 加入物质(适量) | 控制条件 | 检验方法 | 实验现象 |
1号 | 馒头碎屑+2mL唾液、搅拌 | 37℃水浴10分钟 | 加两滴碘液 | A |
2号 | 馒头碎屑+2mL清水、搅拌 | 37℃水浴10分钟 | 加两滴碘液 | B |
3号 | 馒头块+2mL唾液、不搅拌 | 37℃水浴10分钟 | 加两滴碘液 | 部分变蓝 |
4号 | 馒头碎屑+2mL唾液、搅拌 | 0℃环境10分钟 | 加两滴碘液 | 变蓝 |
(2)如果选择1号、2号试管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唾液;其中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A是不变蓝(填“变蓝色”或“不变蓝色”);
(3)如果要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应选择1号试管与3号试管进行实验;
(4)通过该实验证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
A. | 实验前巴斯德把肉汤煮沸使肉汤处于无菌状态,保证对照实验的严谨 | |
B. | 该实验的变量是烧瓶的瓶颈形状不同 | |
C. | 该实验说明肉汤的腐败是由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造成的 | |
D. | 鹅瓶颈的巧妙之处是细菌只能落在瓶颈弯曲处,而不能进入肉汤 |
A. | 动脉 | B. | 静脉 | C. | 毛细血管 | D. | 导管 |
A. | 口腔和小肠 | B. | 大肠和小肠 | C. | 食道和胃 | D. | 胃、小肠和大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