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小亚进行酵素分解物质的实验.他先将受热凝固的蛋白切成等体积方块,分别放入四支试管中,再于各试管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依实验设计分别加入酵素X、酵素Y、稀盐酸或蒸馏水.装置完成的试管静置室温下24小时后,结果只有甲试管的蛋白方块消失;只有丁试管没有淀粉.小亚将此实验各试管的处理与结果整理如下表(“+”表示有加入,“-”表示没有加入).试管 编号 | 蛋白 方块 | 淀粉液(1mL) | 酵素X (3mL) | 酵素Y (3mL) | 稀盐酸(3mL) | 蒸馏水(3mL) | 结果 | |
蛋白方块 | 淀粉 | |||||||
甲 | + | + | + | - | + | - | 消失 | 存在 |
乙 | + | + | + | - | - | + | 存在 | 存在 |
丙 | + | + | - | + | + | - | 存在 | 存在 |
丁 | + | + | - | + | - | + | 存在 | 消失 |
①酵素X在中性环境下能使淀粉消失
②酵素Y在中性环境下能使蛋白方块消失
③酵素X在酸性环境下能使蛋白方块消失
④酵素Y在酸性环境下能使淀粉消失
(2)上述实验中检测淀粉的试剂可用,若酵素X及酵素Y实际上都是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的酶,那么
酵素X可能来自胃腺的分泌,(填消化腺名称)上述实验说明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3)小亚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细胞,使用相同的目镜和光圈,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则甲野看到的更亮些.
分析 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胃液中有胃酸;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消化淀粉,在中性环境下.
解答 解:(1)据表可以知道:甲中加啊如 了酵素X和稀盐酸,蛋白方块消失,而淀粉,没有消失,说明酵素X在酸性环境下能使蛋白方块消失.而丁中,加入了酵素Y,没有加稀盐酸,淀粉消失,说明酵素Y在中性环境下能使淀粉消失;据乙可以看出酵素X在中性环境下没能使淀粉消失;据丙看出,酵素Y在酸性环境下也没能使淀粉消失.故选③.
(2)酵素X在酸性环境中,能够消化蛋白质,可以判断,酵素X是胃液,胃液中有蛋白酶,它是胃腺分泌的.消化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此处酵素X只能消化蛋白质,酵素Y只能消化淀粉,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窄,视野越暗;反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宽,视野越亮.图甲放大倍数小,视野亮.
故答案为:(1)③;(2)胃腺;专一;(3)甲.
点评 知道胃液中的蛋白酶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科学家把某种植物的一段基因“移入”到普通番茄细胞内而获得了优质、抗寒、抗冻番茄新品种.这种技术属于( )
A. | 克隆技术 | B. | 转基因技术 | C. | 组织培养 | D. | 发酵技术 |
14.白化病由隐性基因(a)控制.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小孩,那么可以推测,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 )
A. | Aa和Aa | B. | AA和aa | C. | AA和AA | D. | aa和aa |
1.a、b、c、d分别表示某一概念或名称,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只考虑从属关系,不考虑图的比例关系)( )
A. | a和b分别表示反射和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c表示条件反射,d表示非条件反射 | |
B. | a和b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c表示异化作用,d表示新陈代谢 | |
C. | a和b分别表示酵母菌和蕨类植物,c表示真菌,d表示真核生物 | |
D. | a和b分别表示雌蕊和雄蕊,c表示胚珠,d表示花 |
11.据世界卫生组织今年3 布的最新数据,自埃博拉疫情2014年在西非地区蔓延以来,死亡人数已突破1万人,另有2.4万个疑似或确诊病例.绝大部分死亡病例来自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埃博拉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埃博拉疾病是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造成的疾病 | |
B. | 侵入人体的埃博拉病毒属于病原体 | |
C. | 隔离入境人员属于防止传染病流行的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 |
D. | 埃博拉病毒细胞结构很简单,有细胞膜、细胞质但没有细胞核 |
18.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是( )
A. | 两栖类 | B. | 爬行类 | C. | 鸟类 | D. | 鱼类 |
15.下列各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中,属于无性生殖的一组是( )
①水螅的出芽生殖;②豌豆的种子繁殖;③月季的扦插繁殖;
④鱼的受精卵繁殖;⑤细菌的分裂生殖;⑥鸡的受精卵繁殖.
①水螅的出芽生殖;②豌豆的种子繁殖;③月季的扦插繁殖;
④鱼的受精卵繁殖;⑤细菌的分裂生殖;⑥鸡的受精卵繁殖.
A. | ①②③ | B. | ①③⑤ | C. | ④⑤⑥ | D. | ②④⑥ |
16.根据如图回答,大豆种子的结构中,贮存着养料的部分是( )
A. | 1 | B. | 2 | C. | 3 | D.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