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
(2)P点表示的意义:_____。
(3)A物质中含有少量的B物质,要提纯A物质可用_____的方法(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
【答案】50g 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降温结晶 B>A>C
【解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
(2)P点表示的意义: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物质中含有少量的B物质,要提纯A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4)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的溶解度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A、B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化学实验室帮助老师准备酸、碱、盐性质的分组实验时,发现碱的药品柜中的一瓶氢氧化钠固体试剂瓶没有盖上瓶盖。小组同学征得老师的同意,决定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
(查阅资料)
(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BaCl2易溶于水,溶液呈中性;BaCO3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猜想假设)
猜想一:没有变质
猜想二:部分变质
猜想三:_____
(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老师要求同学们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进行实验探究,下面是他们的探究方案,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或结果 | 实验结论 |
①准确称量21.2g固体样品,平均分成两份,放到2个洁净的烧杯中加入适量水 | 全部溶解 | |
②向一烧杯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 有_____产生 | 猜想一不成立 |
③向另一烧杯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 得到19.7g白色沉淀 | 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
(讨论交流)
(1)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写出实验步骤③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通过利用以上数据计算,得出正确结论是猜想_____成立。
(3)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在步骤③过滤后所得的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_____(填“不变色”或“变红色”),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探究启示)我们做实验取完药品后,应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