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同学们发现有一种“氮气灭火装置”能利用液氮(沸点为-196℃)产生的大量氮气来灭火。他们用氮气进行如右图所示实验,却发现蜡烛未熄灭。
(查阅资料)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压强不变时,气体温度越低,密度越大。
(1)结合氮气性质分析,右图蜡烛未熄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实验1:探究氮气能否用来灭火(所用容器均为隔热材料,下同)
实验编号 | 1-1 | 1-2 | 1-3 |
实验内容 | |||
实验现象 | 蜡烛持续燃烧 | 蜡烛缓慢熄灭 | 蜡烛熄灭 |
(2)实验前有同学提出,由液氮汽化产生的氮气温度低,密度足够大,会向下流动隔 绝可燃物周围的氧气。依据实验1判断,这种假设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有同学根据实验1提出新假设,氮气灭火可能与可燃物周围氮气的含量有关。可 能支持这一假设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填实验1中的实验编号)。
实验2:探究灭火与氮气含量是否有关
实验编号 | 2-1 | 2-2 | 2-3 |
实验内容 | |||
实验现象 | 蜡烛没有熄灭 | 蜡烛缓慢熄灭 |
(4)实验2中,蜡烛所在位置氮气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5)推测实验2-3的现象是________。
(6)反思实验2,除氮气含量外,影响蜡烛燃烧的其它可能因素是________。
(7)结合上述实验,下列关于 “氮气灭火装置”使用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从高处向低处喷洒使用
B. 可燃物火焰熄灭后,还需持续通气一段时间
C. 在有少量排气口的封闭空间中使用时,效果好于开放空间
【答案】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倾倒时不能隔绝蜡烛周围的氧气 不成立 1-2 2-3 蜡烛熄灭(或蜡烛迅速熄灭,合理即可) 温度 BC
【解析】
(1)由题文知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倾倒时不能隔绝蜡烛周围的氧气,故填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倾倒时不能隔绝蜡烛周围的氧气;
(2)实验1-1和实验1-2对比,说明虽然液氮汽化产生的氮气温度低,但是密度没有大到能使烧杯下端蜡烛熄灭,仅使烧杯口端的蜡烛缓慢熄灭,在对比实验1-3中二氧化碳的灭火效果,可知这种假设不成立,故填不成立;
(3)实验1-2蜡烛熄灭而实验1-1蜡烛继续燃烧,如果氮气灭火可能与可燃物周围氮气的含量有关,说明实验1-2蜡烛周围氮气含量比实验1-1蜡烛周围氮气含量高,故填1-2;
(4)由实验2-1和2-2可知,越接近液氮,蜡烛越容易熄灭,说明越接近液氮,氮气浓度越高,可知蜡烛所在位置氮气含量最高的应该是实验2-3,故填2-3;
(5)由前分析可知越接近液氮处氮气浓度越高,蜡烛越容易熄灭,故填蜡烛熄灭(或蜡烛迅速熄灭,合理即可);
(6)液氮汽化需要吸热,越接近液氮,温度越低,温度低也可能影响蜡烛的燃烧,故填温度;
(7)
A、氮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从高处向低处喷洒使用,不能达到灭火的效果,故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火焰熄灭后,还需持续通气一段时间,避免热的可燃物和氧气接触重新燃烧,故符合题意;
C、在有少量排气口的封闭空间中使用氮气灭火时,能增加空间内氮气的浓度,灭火效果好于开放空间,故符合题意;故填BC。
【题目】(1)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写出下列仪器名称:b______
②若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若用E装置装满水将水排出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填“c”或“d”口通入
③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______。
④若用F收集并测量生成的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______。
(2)某校探究小组,误把稀盐酸倒入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于是他们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I.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探究烧杯内溶液的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和
猜想二:可能只有;
猜想三: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 ______ | 猜想一不正确。 |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只 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 ______ | 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
(反思与拓展)
烧杯中的溶液末经处理直按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