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工业废料石膏(CaSO4·2H2O)可以“变废为宝”,用于生产氧化钙、硫酸钾、 电石(化学名称为碳化钙)等,某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如下系列研究。
一、高纯 CaO 的制备
【资料一】 I.石膏(CaSO4·2H2O)与碳粉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几种气态非金属氧化物。 II.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同学用如下图 装置制备 CaO,并验证石膏与焦炭高温反应的其他产物。实验过程中发现:B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有 H2O 生成;C 中产生品红溶液褪色现象证 明有 SO2 生成;装置_________中无明显变化和装置 F 中______现象证明有 CO2 生成。
二、硫酸钾和电石的制备
(1)证明固体 M 中不含 CaCO3 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的方法、现象)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2KCl=K2SO4↓+2NH4Cl。
三、假设上述流程中制得的碳化钙(化学式为 CaCx)固体中只含杂质 CaO。乙小组同学为 测定 CaCx 中 x 的值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三】CaCx 在空气中灼烧生成 CaO 和 CO2。Ca(OH)2+Na2CO3=CaCO3↓+2NaOH 步骤一:称取 3.76g 样品于图 3 所示石英管中(测定装置图如图 3,夹持及加热装置省略), 反应前缓缓通入空气,高温灼烧石英管中的样品至反应完全后继续缓缓通入空气。测得丙溶 液的质量比反应前增重了 4.4g。(玻璃纤维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步骤二:将石英管内剩余固体全部转移到水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经搅拌、过滤、洗涤、 干燥等操作得到碳酸钙固体 6 克。试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的作用是_______。反应完全后继续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根据步骤一、二计算该样品中钙、碳、氧的质量比为_____。计算确定 CaCx的化学式_____。
(3)若碳酸钙未能完全干燥,则会导致 CaCx中的x的值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 “无影响”)。
【答案】 E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盐酸,若无明显变化,则固体 M 中无 CaCO3 除去空气中的 CO2 将生成的 CO2 带入装置丙中使其完全吸收 30:15:2 CaC2 偏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一、高纯 CaO 的制备。B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有 H2O 生成;C 中产生品红溶液褪色现象证 明有 SO2 生成;装置E中无明显变化和装置 F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证明有 CO2 生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硫酸钾和电石的制备。(1)证明固体 M 中不含 CaCO3 的方法是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盐酸,若无明显变化,则固体 M 中无 CaCO3。三、假设上述流程中制得的碳化钙(化学式为 CaCx)固体中只含杂质 CaO。CaCx 在空气中灼烧生成 CaO 和 CO2。(1)装置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 CO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完全后继续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将生成的 CO2 带入装置丙中使其完全吸收。(2)步骤一:称取 3.76g 样品,测得丙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增重了 4.4g。步骤二:将石英管内剩余固体全部转移到水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经搅拌、过滤、洗涤、 干燥等操作得到碳酸钙固体 6 克。根据步骤一、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4.4g,步骤二碳酸钙固体 6 克。碳质量∶4.4g× ×100%=1.2g;钙质量∶6g× ×100%=2.4g;氧的质量∶3.76g-1.2g-2.4g=0.16g。
计算该样品中钙、碳、氧的质量比为2.4g∶1.2g∶0.16g=30:15:2。CaCx在空气中灼烧生成 CaO 和 CO2,CaCx+﹙﹚O2 CaO+xCO2,则 CaCx的化学式是CaC2。(3)若碳酸钙未能完全干燥,碳酸钙质量偏高,则会导致 CaCx中的x的值偏小。
点睛∶这是一道综合题,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有 HO2 生成;C 中产生品红溶液褪色现象证 明有 SO2 生成。
【题目】用图1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已知: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0℃;②带刻度玻璃管从上往下读数增大
Ⅰ. 实验步骤
(1)检查图1装置的气密性:往图1装置管B中加适量的水,塞紧管A上端的橡皮塞,调整带刻度玻璃管的高度,使管B内液面高于另一侧液面,过一段时间,当观察到_________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如图2所示,将稍过量的白磷放入燃烧匙,塞紧橡胶塞,调整管A与带管B内液面于同一水平线,读取带刻度玻璃管内视数V0。
(3)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可观察到管A内现象是_________,待冷却至室温,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管A内视数V1(如图3所示)。
(4)如图4所示,打开管A上端橡胶塞,将管A位置下移,管B上移,至管A中充满水,立即再塞紧上端橡胶塞,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带管B内视数V2。
Ⅱ. 数据记录与处理
(5)某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数据计算并填写表中空格。
V0/mL | V1/mL | V2/mL | V(O2)/ mL | V(空气)/ mL | 空气中氧气含量 (用数值列式即可) |
1.87 | 8.02 | 31.60 | ① ___ | ②____ | ③ ______ |
重复3次实验,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平均值。
Ⅲ. 实验评价
(6)与教材实验(如下图所示)比较,本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