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是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各方面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据此回答12--20题。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原因有()

 ①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

 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

 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A.①②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

 13?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

 ①书案上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墙角放有琵琶。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4?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①古代农业文献的保存

 ②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③各族人民的相互学习

 ④贾思勰的不懈研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5?《齐民要术》中“齐民”的意思是()

 A.齐国的农民B.北齐的农民

 C.普通农民D.所有国民

 16?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

 A.迷恋农村的自然风光

 B.热爱劳动人民

 C.统治腐朽,社会黑暗

 D.热爱农村生活

 17?《敕勒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说明()

 A.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发

 B.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C.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类似于江南

 D.当地的牧草丰盈而放的牧畜很少,造成草场资源浪费

 18?宋代《宣和画谱》称赞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妙造精微”。顾恺之绘画艺术的特点是()

 A.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

 B.布局严密、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

 C.骨气奇伟,规模宏远

 D.善画塔庙,超越群工

 19?以下关于龙门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雕刻艺术的宝库

 B.建造于当时北魏都城

 C.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D.是最大的壁画的艺术宝库

 20?以下各项,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发展特点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重要影响

 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突出的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

 D.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关系复杂、佛教盛行,但封建经济在该阶段曲折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据此回答1--9题。

 1?三国统治者都积极恢复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东汉后期的落后经济状况

 B.加强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

 C.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

 D.保持三国之间的经济平衡

 2?“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种现象出现在()

 A.东汉时期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D.东晋南朝

 3?简牍作为主要书写材料被纸张取代是在()

 A.战国时期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D.魏晋时期

 4?《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A.鲜卑族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发展

 C.北朝初商业一度萎缩,北魏后期有所恢复

 D.南北朝时商品经济无从发展

 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史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了开发

 B.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C.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扬州、建业是著名的造纸中心

 D.南方创制出的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6?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B.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C.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D.由于战乱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7?魏晋时期,边疆开发比较突出的地区有()

 ①西域地区②河西走廊

 ③西南地区④辽东地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出现重要产粮区,这突出表明()

 A.战争对经济的兴衰具有决定性影响

 B.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北方的原因有()

 ①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破坏

 ②南方较北方安定

 ③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35.     [答] ⑴.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历史上称为“五胡”;  主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 ⑵.趋势:  ①.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   这一流向的主体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成因: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民族融合的推动;  ②.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这一流向的主体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   成因: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成为夺取政权和异族骚扰的主要目标,从而造成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本来人口稠密,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增加了人口与环境的压力,南方人口相对稀少,且自然资源优越,因此,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⑶.影响: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中原人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同时,人口的大量迁移,也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流民起义)和环境问题(江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⑷.启示:   人口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和合理利用有助于经济发展;人口的流动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趋利避害,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人口迁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8.      下面三幅图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北朝方格兽纹锦(吐鲁番出土)  南朝青瓷(南京出土)

图3

 

  纸绘生活图(吐鲁番出土) 请回答: (1)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你能读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 答案

 0  330842  330850  330856  330860  330866  330868  330872  330878  330880  330886  330892  330896  330898  330902  330908  330910  330916  330920  330922  330926  330928  330932  330934  330936  330937  330938  330940  330941  330942  330944  330946  330950  330952  330956  330958  330962  330968  330970  330976  330980  330982  330986  330992  330998  331000  331006  331010  331012  331018  331022  331028  331036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