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课标版
1.中国古代史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汉以来,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元朝政府起初在南方一些主要港口先后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中国出洋商船的货物一律实行抽分,粗货十五分取一,细货十分取一,另纳舶税三十分取一。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也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
2.中国近现代史
(1)洋务运动: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就包括中国近代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轮船公司--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交通工具的进步
①铁路:在旧中国,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不仅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而且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近代中国,主要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这一年,中国还研制成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机车。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②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的城市交通。不久,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但直到1949年,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赖人力车、畜力车或自行车,甚至靠步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外,还有了出租汽车。不过,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因而中国有“自行车大国”之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
③水运: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④航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世界近现代史
(1)开辟新航路: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船队航行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7世纪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如东方的瓷器、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的手工业品,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这个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
(3)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4)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汽车越来越多,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