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2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号在北京召开,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成为会议的主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匀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老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井……“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进入21世纪,经济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文化的发展将不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在相互一响中多元共存。……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她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用文明的方式、和谐的方式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2009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社会福利主张的特点(不能照抄原文)。(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2分)
(2)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民生主张有何发展?(4分)
(3)在演讲中温总理为什么倡导建设和谐世界?(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努力?(2分,举出一例即可)
选做题部分(每题15分,请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如果多答,则按所答的第一题计
分,作答时请务必写清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