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以细菌为例)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不同,可以将生长曲线粗分为4个时期: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调整期
①形成原因:刚刚接种到培养液中的细菌,由于新旧环境差异,在细菌的细胞内就要重新合成相应的诱导酶,以适应新环境。诱导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缓慢的粗调节,必须消耗一定的时间,因此出现短暂调整期。
②细胞特点:细胞不分裂,体积增大。除合成诱导酶外还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其他各种酶和ATP等成份。
(2)对数期
①形成原因:一方面,调整期为细胞分裂做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营养物质丰富,空间宽裕,PH、温度、O2均适宜,即细胞处于无任何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细菌个体间无种内竞争,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绝大多数细菌细胞内合成代谢远远大于分解代谢。因此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导致细菌种群密度上升。此阶段生长曲线表现为种群数量呈对数上升(N=N0·
t,其中Nt为t时刻细菌总数。N0为初始细菌数,
为实际增长率,
t为每个初始细菌增殖到t时刻的个体数),即“J型生长曲线”。
②细胞特点:细胞代谢旺盛,生长繁殖速率快,由于无种内竞争现象,所以细菌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稳定,常作为生产用的菌种和科研材料。
(3)稳定期
①形成原因:随着种群密度增大,培养环境发生变化:营养物的耗尽、营养物的比例失调、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进而使细菌种群进入稳定期,在稳定期,环境阻力明显加大。种群内竞争加剧。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出生率=死亡率,活菌数目达到最高。此时种群密度是环境所能负担的最高(K值),即环境的量。此阶段生长曲线已不符合“J”型增长,变得较为平缓,整个生长曲线呈“S”型。
②细胞特点:活菌数目达到最高峰,细胞内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某些细菌的芽孢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是发酵产物的最佳收获期。
(4)衰亡期
①形成原因: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剧烈变化,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阻力进一步加大,种内竞争剧烈。分解代谢远远大于合成代谢,继而导致菌体死亡、出生率远远小于死亡率、呈负生长、种群密度显著下降。此阶段生长曲线迅速下降。
②细胞特点:剧烈的种内竞争使得细胞出现多种形态,甚至畸形。有些细胞的水解酶活力增强,导致细胞自溶,并释放出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及芽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