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以细菌为例)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不同,可以将生长曲线粗分为4个时期: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调整期

   ①形成原因:刚刚接种到培养液中的细菌,由于新旧环境差异,在细菌的细胞内就要重新合成相应的诱导酶,以适应新环境。诱导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缓慢的粗调节,必须消耗一定的时间,因此出现短暂调整期。

   ②细胞特点:细胞不分裂,体积增大。除合成诱导酶外还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其他各种酶和ATP等成份。

(2)对数期

   ①形成原因:一方面,调整期为细胞分裂做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营养物质丰富,空间宽裕,PH、温度、O2均适宜,即细胞处于无任何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细菌个体间无种内竞争,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绝大多数细菌细胞内合成代谢远远大于分解代谢。因此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导致细菌种群密度上升。此阶段生长曲线表现为种群数量呈对数上升(N=N0·t,其中Nt为t时刻细菌总数。N0为初始细菌数,为实际增长率,t为每个初始细菌增殖到t时刻的个体数),即“J型生长曲线”。

   ②细胞特点:细胞代谢旺盛,生长繁殖速率快,由于无种内竞争现象,所以细菌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稳定,常作为生产用的菌种和科研材料。

(3)稳定期

   ①形成原因:随着种群密度增大,培养环境发生变化:营养物的耗尽、营养物的比例失调、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进而使细菌种群进入稳定期,在稳定期,环境阻力明显加大。种群内竞争加剧。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出生率=死亡率,活菌数目达到最高。此时种群密度是环境所能负担的最高(K值),即环境的量。此阶段生长曲线已不符合“J”型增长,变得较为平缓,整个生长曲线呈“S”型。

   ②细胞特点:活菌数目达到最高峰,细胞内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某些细菌的芽孢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是发酵产物的最佳收获期。

(4)衰亡期

   ①形成原因: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剧烈变化,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阻力进一步加大,种内竞争剧烈。分解代谢远远大于合成代谢,继而导致菌体死亡、出生率远远小于死亡率、呈负生长、种群密度显著下降。此阶段生长曲线迅速下降。

②细胞特点:剧烈的种内竞争使得细胞出现多种形态,甚至畸形。有些细胞的水解酶活力增强,导致细胞自溶,并释放出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及芽孢。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这里主要介绍一点有关种群的增长方面的知识。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指数式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指数式增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O,年增长率为,该种群每年的增长速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N1=N0·

   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N2=N1·=N0·2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N1=N0·t

图10-1

   如用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那么种群的增长就会成“J”形曲线。如图10-1所示。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不可能是无限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无法做到。

   逻辑斯谛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指数式增长模式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最大容纳量上下保持相对稳定。据此生态学家逻辑斯谛建立了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称为逻辑斯谛方程。它是一个微分方程,=rN()。式中dN/dt是在某一时间、某一种群数量条件下的瞬时增长率;r是内禀增长率,即该种群的最大增长潜力;K为环境的容纳量;N为某一时间的种群数量。按此方程绘制的曲线如图10-2所示。曲线成“S”形。在N=1/2 K时,“S”形曲线有一个拐点A。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1/2K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1/2K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所以凡是影响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0  199394  199402  199408  199412  199418  199420  199424  199430  199432  199438  199444  199448  199450  199454  199460  199462  199468  199472  199474  199478  199480  199484  199486  199488  199489  199490  199492  199493  199494  199496  199498  199502  199504  199508  199510  199514  199520  199522  199528  199532  199534  199538  199544  199550  199552  199558  199562  199564  199570  199574  199580  199588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