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
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封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该学习小组的同学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交流实验:两科学家得出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
(2)提出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的不同结论主要是由于 的缘故。
(3)实验验证:
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氧化钠固体。
操作步骤与实验现象 |
简 答 |
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 |
称量前需 。 |
②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 |
称量时观察到 。 |
③将锥形瓶塞取出一会儿,盖上瓶塞,再称量。 |
称量时观察到 。 |
(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5)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分析,得出一些规律,并总结规律和物质本身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测。这是化学学习必需的思想方法,你有这方面的体验吗?请仿照示例的思维过程,以学过的酸、碱、盐、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填写下表(所填规律不能重复):
实验事实(每空至少举两例) |
规 律 |
推测同类物质具有的相同性质 |
示例:NaOH、KOH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
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
Ca(OH)2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
a. Na2CO3、CaCO3与HCl溶液反应都能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
|
b.
|
|
|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承担了某项研究课题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探究气体X(已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元素组成。实验装置如下。将0.17gX气体由注射器A缓缓送入B装置(B装置中的空气已预先除去),使之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用D装置抽取收集。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记录如下:
|
现 象 |
反应前质量(g) |
反应后质量(g) |
B装置中 |
逐渐变成亮红色 |
21.32 |
21.08 |
C装置中 |
变蓝色 |
32.16 |
32.43 |
(1)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 g,X中一定有 元素。
气 体 |
H2 |
O2 |
CO |
CH4 |
N2 |
CO2 |
常温常压时的密度(g/L) |
0.09 |
1.43 |
1.25 |
0.72 |
1.25 |
1.98 |
(2)经测定,D中的气体由一种元素组成,常温常压下密度是1.25g/L,试推测该气体的化学式是 ,其质量是 g。
(3)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某校学生对买来的工业固体烧碱的杂质成分进行研究(已知各组分都是钠元素的化合物)
(1)假设:该固体烧碱中可能含有碳酸钠、氯化钠。
(2)查阅资料:
①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全部转化成产品
②在工业上用食盐和水配成饱和食盐水通过电解(通电)制得烧碱溶液,同时还得到氢气和氯气,再将溶液浓缩得到固体烧碱
(3)实验:请你帮助该同学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
1.取样,加足量的水, |
固体完全溶解 |
|
2.用试管取上述试液,加入过量稀硝酸,塞上带导管的单孔塞;将导管的另一端插入
中。 |
有 生成, 有 。 |
证明原固体烧碱中含有碳酸钠 |
3.向试管中再加入
。 |
有 生成。 |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结论:根据实验报告得出:原假设能成立。
(5)试写出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的化学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