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10  2418  2424  2428  2434  2436  2440  2446  2448  2454  2460  2464  2466  2470  2476  2478  2484  2488  2490  2494  2496  2500  2502  2504  2505  2506  2508  2509  2510  2512  2514  2518  2520  2524  2526  2530  2536  2538  2544  2548  2550  2554  2560  2566  2568  2574  2578  2580  2586  2590  2596  2604  3002 

200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思想品德部分(1―4页),占60分;第二部分为历史部分(5―6页),占4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试卷答题卡分为思想品德部分和历史部分,各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在对应的答题卡上做答。

    第二部分   史(共40分)

试题详情

2009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2分)

1.下图记录了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战争劫难。此“战争劫难”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系列记录片《幼童》,追述了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片中幼童留学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下列口号,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山东”

C.“拒绝和约签字”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该作品体现了(   )

A.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B.理性主义的时代精神

C.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自然结合    D.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5.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推翻斯图亚特王朝    B.限制王权     C.确立资产阶级政权    D.发展资本主义

6.法国国旗从左自右的蓝、白、红三种颜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平等、博爱”三位一体的政治口号的提出源于(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1787年宪法》

7.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这是因为改革(   )

A.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                      B.由资产阶级领导

C.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D.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力量

8.《金球通史》中写到:“(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文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指(   )

①废藩置县②西方技术③欧美学制④欧美生活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世界博览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民以深刻启迪。下列主题,最适合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的是(   )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科学、文明和人性”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与未来”    D.“环境、资源与人口”

10.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11.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围绕宗教和领土问题纷争不断,造成了南亚地区长期的动弹和不安。造成这一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A.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     B.联合国的“分治”决议 

C.宗教信仰不同           D.“蒙巴顿方案”

1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东欧剧变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失败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的铁蹄横扫了北欧、西欧和东南欧。但德军这种“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在(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中途岛海战

14.下列组织,不具有反俄(或反苏)性质的是(   )

A.三国同盟              B.“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5.下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你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

A.两极化趋势        B.多极化趋势        C. 一体化趋势        D.区域化趋势

16.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书中系统阐述的生物进化理论(   )

A.开创了现代生物学的新时代        B.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C.使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成功          D.为破译大千世界的生命之谜奠定了基础

第Ⅱ卷(综合题共68分)

历史(共34分)

33.(12分)岁月的车轮驶入2009年,中国人民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09年,新中国步人发展的第三个30年,这是中国人民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崭新出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TIME)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历史库”之称。半个多世纪以来,时代周刊多次以中国领导人肖像作为封面,而且邓小平先后两次被《时代》评选为年度人物( The Person Of The Year):第一次在1979年,第二次在1986年。图1是1949年3月《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毛泽东。图2是1979年1月《时代》周刊封面,标题: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图1所示人物当时面临的国内形势。(2分)

(2)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中“邓小平先后两次被《时代》评选为年度人物”的主要原因。(2分)

(3)邓小平是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请你据所学知识,指出他带领中国走进新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

(4)综上所述,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毛泽东和邓小平。并指出其共同的优秀品质。(4分)

34.(11分)美国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到今天,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世界近现代文明的脚步。为了进一步了解美国文明发展的历程,请你参加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的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的探究活动。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美国发展之路》表的空白处。(4分)

美国发展之路

类别

典型事例

典型人物

建国篇

独立战争

 

统一篇

 

林肯

富强篇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富尔顿、爱迪生

创新篇

 

富兰克林?罗斯福

称霸篇

推行“冷战”政策

 

(2)收集、整理材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兴趣小组觉得围绕“美国发展之路”这一主题来收集材料。请你提出完成材料收集的方式。(2分)

(3)问题探究: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何相同作用?(2分)

(4)活动感悟:纵观“美国发展之路”,你认为推动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至少答3点)

35.(11分)整体世界的形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作为当代重要特征之一的全球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火车               汽车              飞机              手机和电脑

材料二  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的分布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中国

10

欧盟

148

瑞士

11

日本

107

巴西

3

加拿大

12

澳大利亚

7

韩国

12

其它

11

    ――戴维?赫尔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好比一台空气净化机,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加速新陈代谢,推动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有时还会运转不灵,带来空气的恶化,这需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挽起手来,齐心协力,打造和谐的全球经济,营造和谐的地球村。

    ――黄坤《我眼中的经济全球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因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的分布状况。你认为这种状况反映出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有何显著特点?(4分)

(3)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请你举两例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并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5分)

试题详情

2009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试卷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计40分)

试题详情

2009年曲阜师大附中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意的)

1.下面对于秦朝统一的历史作用你认为评述不当的是

A.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大一统的新局面。

B.秦朝建立的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

C.秦朝的统一是通过大量的兼并战争获得的,所以不得人心。

D.秦朝统一以后,疆域广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是

A.盘庚迁殷                                                 B.孝文帝迁都洛阳

C.周平王迁都洛邑                                      D.明成祖迁都北京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4.下图剧照是根据明代一部著作改编的,它的作者是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关汉卿

5.下图所示两个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某同学在探究清朝时期的历史时找到了下面一幅漫画,画中的文字为“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该画反映当时清政府采取了

A.政教分离政策                                        B.禁止鸦片政策

C.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7.在洋务运动中,“中国人需要的物品,中国都自己仿造外国制造的……,对我们而言,多卖出一分钱的货物,中国的财产就少被掠夺走一分”,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8.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书,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该材料反映的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9.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A.“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B.“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10.下列诗句,描写抗美援朝的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1.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依次是

①经济特区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沿海开放城市           ④内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①④

12.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他这样评价其法典的主要理由应是

A.法典是他亲自审定颁布的                       B.法典是一部最为完整的法律文献

C.法典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                       D.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13.下列作品中,能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是

14.某班开展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

A.南北战争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15.如下图所示,图片顺序为左――美国、中――西欧、右――日本,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①从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②美国丧失了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地位

③欧共体的建立促使了欧洲的崛起                  ④日本上升为第二经济强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国家名称的改变                                     B.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C.经济体制的变化                                     D.两极格局的结束

17.“丰田汽车”是著名的日本商标,但是我们乘坐的“丰田汽车”却很有可能是在中国生产的。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加强                B.跨国公司遍及全球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中国也注册了“丰田汽车”商标

18.古文尚书派的开创者是

A.匡衡                   B.孔融                   C.孔安国                   D.孟子

19.元朝时负责开凿济州河的是

A.白英                   B.宋礼                   C.朱衡                  D.马之贞

20.鲁西南战役中最激烈、最残酷、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的地点是

A.万福河                B.鱼台                   C.羊山集                D.杨庄

第Ⅱ卷(非选择题)

试题详情

2009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及初中毕业会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6.商鞅变法发生在(   )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17.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2009年已经恢复32年了。那么,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戊戌变法又称作“百日维新”

B.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

C.五四运动前期,爱国斗争的主力是农民阶级

D.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19.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施“863”计划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0.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1.今年是澳门回归10周年,你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是谁吗?(   )

A.董建华            B.何厚铧        C.曾荫权         D.陈云林

22.下图反映的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日建交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埃及总统访华

23.这里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摇篮。“这里”指的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希腊          D.古罗马

24.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内战               ③法国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25.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相同的是(   )

A.使本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保留了“天皇制”

C.解放了农奴                   D.摆脱了美、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

2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成立

C.《人民宪章》的通过            D.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克思

27.十月革命发生在(   )

A.英国             B.法国               C.中国            D.俄国

2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巴黎和会的召开

29.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事件是(   )

A.诺曼底登陆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D.莫斯科保卫战

30.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的趋势是(   )

A.两极格局           B.单极格局        C.全球化趋势        D.多极化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试题详情

2009年山东省日照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2页为选择题,15分;第Ⅱ卷4页为非选择题,35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编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15分)

试题详情

2009年临沂市中考模拟文科综合试题(四)

历史部分

说明: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11.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主张是

A.以“德”教化人民                                    B.以“礼”治理国家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12.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开创“开元盛世”

13.很多同学都看过《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4.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武昌起义                                                     ②黄博军校创办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回答15~16题。

15.1964年10月16日,点燃了饱含我国科学家智慧和力量的神奇之火的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16.“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用这句话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下面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一位十分喜欢历史学科的同学在查阅中美关系资料时,发现了“小球转动大球”这一说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却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请你为他指出

A.周恩来与尼克松实现历史性的握手         B.毛泽东接见美国乒乓球队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试题详情

2008-2009学年度济宁市邹城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满分50分)

试题详情

2009年聊城市莘县初三春季诊断性检测(二)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题满分4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试题详情

2009年临沂市中考模拟文科综合试题(三)

历史部分

说明: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11.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理念是“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韩非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13.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衣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昆明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建立时期                                     B.解放前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2009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和平发展是推进两岸关系的战略目标,回答15~16题。

15.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B.坚持互利互补的原则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6.50多年来,虽然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也没有改变,下列史实有利于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是

①三大战役的胜利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③香港、澳门回归                                          ④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2009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4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4周年,西藏、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

A.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B.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C.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D.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008年9月,金融风暴全面爆发,横扫全球,回答18~19题。

18.1929―1933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为摆脱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德国希特勒建立纳粹政权,成为欧洲战争发源地,这是一个典型,这一时期,与德国最为类似的一个国家是

A.意大利                B.日本                   C.美国                   D.西班牙

19.引发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A.美国与欧共体贸易摩擦不断                   B.中东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

C.无产阶级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下            D.跨国公司争夺发展中国家市场

20.两极格局解体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这里的“多强”包括

①欧盟                       ②中国                       ③日本                       ④俄罗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12月26至27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国学者对中日2000多年来的交往历史,对近代以来发生的不幸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共同研究。

材料二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卢沟桥事变70周年。2007年4月11 至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7年来中国政府首脑首次访日,温家宝总理称之为“融冰之旅”。访问期间,中日双方就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一致,并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中日政治和经济合作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1)请你列举中日古代人员之间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古代日本曾经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了什么改革?这次改革有何意义?(4分)

(2)说出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试举一例说明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4分)

(3)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你认为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2分)

3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载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1972年作

材料三   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1995―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亿美元,台湾同胞来大陆达1200多万人次。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