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数学(必修+选修)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P(A+B)=P(A)-P(B)
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P(A,B) -P(A)=P(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A)24 (B)14 (C)13 (D)11.5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数学(必修+选修Ⅰ)
第Ⅱ卷(共90分)
注意事项:
1.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13)某学校共有师生2400人,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所有师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60的样本,已知从学生中抽取的人数为150,那么该学校的教师人数是 .
(14)设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4,-=30,则= .
(15)已知抛物线,过点P(4,0)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两点,则y的最小值是
(16)如图,在正三棱柱ABC-中,所有棱长均为1,则点B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
(17)(本小题满分12分)
设函数f(x)=
(Ⅰ)求f(x)的单调区间;
(Ⅱ) 讨论f(x)的极值.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f(x)=A且y=f(x)的最大值为2,其图象相邻两对称轴间的距离为2,并过点(1,2).
(Ⅰ)求;
(Ⅱ)计算f(1)+f(2)+…+f(2008).
(19)(本小题满分12分)
盒中装着标有数字1,2,3,4的卡片各2张,从盒中任意任取3张,每张卡片被抽出的可能性都相等,求:
(Ⅰ)抽出的3张卡片上最大的数字是4的概率;
(Ⅱ)抽出的3张中有2张卡片上的数字是3的概念;
(Ⅲ)抽出的3张卡片上的数字互不相同的概率.
(20) (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为等腰梯形,AB∥DC,AC⊥BD,AC与BD相交于点O,且顶点P在底面上的射影恰为O点,又BO=2,PO=,PB⊥PD.
(Ⅰ)求异面直接PD与BC所成角的余弦值;
(Ⅱ)求二面角P-AB-C的大小;
(Ⅲ)设点M在棱PC上,且为何值时,PC⊥平面BMD.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焦点在x轴上,椭圆的短轴端点和焦点所组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两准线间的距离为l.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直线过点P(0,2)且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当ΔAOB面积取得最大值时,求直线l的方程.
(22)(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数列{}中,在直线y=x上,其中n=1,2,3….
(Ⅰ)令
(Ⅱ)求数列
(Ⅲ)设的前n项和,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数列为等差数列?若存在,试求出.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答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数学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D 5、B 6、B 7、C 8、C 9、A
10、D 11、A 12、B
二、填空题
13、150 14、54 15、32 16、
(1) 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y),x∈A,y∈B?,设集合A= {0,1},B= {2,3},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D)
(A) 0 (B)6 (C)12 (D)18
解:当x=0时,z=0,当x=1,y=2时,z=6,当x=1,y=3时,z=12,故所有元素之和为18,选D
(2)设( C )
(A)0 (B)1 (C)2 (D)3
解:f(f(2))=f(1)=2,选C
(3)函数(A )
(A) (B) (C) (D)
解:函数y=1+ax(0<a<1)的反函数为,它的图象是函数向右移动1个单位得到,选A
(4)设向量a=(1,-3),b=(-2,4),若表示向量4a、3b-2a、c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能构成三角形,则向量c为(D )
(A)(1,-1) (B)(-1, 1) (C) (-4,6) (D) (4,-6)
解:4a=(4,-12),3b-2a=(-8,18),设向量c=(x,y),依题意,得4a+(3b-2a)+c=0,所以4-8+x=0,-12+18+y=0,解得x=4,y=-6,选D
(5)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x+2)=-f(x),则f(6) 的值为( B )
(A) -1 (B)0 (C)1 (D)2
解:因为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所以f(0)=0,又f(x+4)=-f(x+2)=f(x),故函数f(x)的周期为4,所以f(6)=f(2)=-f(0)=0,选B
(6)在Δ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a=,b=1,则c=( B )
(A)1 (B)2 (C) -1 (D)
解:由正弦定理可得sinB=,又a>b,所以A>B,故B=30°,所以C=90°,故c=2,选B
(7)在给定双曲线中,过焦点垂直于实轴的弦长为,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为,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C )
(A) (B)2 (C) (D)2
解:不妨设双曲线方程为(a>0,b>0),则依题意有,
据此解得e=,选C
(8)正方体的内切球与其外接球的体积之比为( C )
(A)1∶ (B)1∶3 (C)1∶3 (D)1∶9
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内切球的半径为,它的外接球的半径为,故所求的比为1∶3,选C
(9)设p∶∶0,则p是q的(A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p:Û-1<x<2,q:0Ûx<-2或-1<x<2,故选A
(10)已知()的展开式中第三项与第五项的系数之比为,则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D )
(A)-1 (B)1 (C)-45 (D)45
解:第三项的系数为,第五项的系数为,由第三项与第五项的系数之比为可得n=10,则=,令40-5r=0,解得r=8,故所求的常数项为=45,选D
(11)已知集集合A={5},B={1,2},C={1,3,4},从这三个集合中各取一个元素构成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则确定的不同点的个数为( A )
(A)33 (B)34 (C)35 (D)36
解:不考虑限定条件确定的不同点的个数为=36,但集合B、C中有相同元素1,由5,1,1三个数确定的不同点的个数只有三个,故所求的个数为36-3=33个,选A
(12)已知x和y是正整数,且满足约束条件则z=2x+3y的最小值是( B )
四、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A)24 (B)14 (C)13 (D)11.5
解:画出可域:如图所示
易得
B点坐标为(6,4)且当直线z=2x+3y
过点B时z取最大值,此时z=24,点
C的坐标为(3.5,1.5),过点C时取得最小值,
但x,y都是整数,最接近的整数解为(4,2),
故所求的最小值为14,选B
三、解答题
17.解:由已知得 ,
令,解得 .
(Ⅰ)当时,,在上单调递增
当时,,随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0
+
0
0
极大值
极小值
从上表可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Ⅱ)由(Ⅰ)知,
当时,函数没有极值.
当时,函数在处取得极大值,在处取得极小值.
18.
解:(I)
的最大值为2,.
又其图象相邻两对称轴间的距离为2,,
.
过点,
又∵
.
(II)解法一:,
.
又的周期为4,,
解法二:
又的周期为4,,
19.
解:(I)“抽出的3张卡片上最大的数字是4”的事件记为A,由题意
(II)“抽出的3张中有2张卡片上的数字是3”的事件记为B,则
(III)“抽出的3张卡片上的数字互不相同”的事件记为C,“抽出的3张卡片上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事件记为D,由题意,C与D是对立事件,因为
所以 .
20.解法一:
平面,
又,
由平面几何知识得:
(Ⅰ)过做交于于,连结,则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
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又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是的中点,且
又,
为直角三角形,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故异面直线PD与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Ⅱ)连结,由(Ⅰ)及三垂线定理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
二面角的大小为
(Ⅲ)连结,
平面平面,
又在中,
,
,
故时,平面
解法二:
平面
又,,
由平面几何知识得:
以为原点,分别为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各点坐标为,,,,,
(Ⅰ),
,
。
。
故直线与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Ⅱ)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由于,,
由 得
取,又已知平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
又二面角为锐角,
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
(Ⅲ)设,由于三点共线,,
平面,
由(1)(2)知:
,。
故时,平面。
21.解:设椭圆方程为
(Ⅰ)由已知得
∴所求椭圆方程为 .
(Ⅱ)解法一:由题意知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的方程为
由,消去y得关于x的方程:
由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
解得
又由韦达定理得
原点到直线的距离
.
解法1:对两边平方整理得:
(*)
∵,
整理得:
又,
从而的最大值为,
此时代入方程(*)得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
解法2:令,
则
当且仅当即时,
此时.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
解法二:由题意知直线l的斜率存在且不为零.
设直线l的方程为,
则直线l与x轴的交点,
由解法一知且,
解法1:
=
.
下同解法一.
解法2:
下同解法一.
22.解:(I)由已知得
又
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II)由(I)知,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III)解法一:
存在,使数列是等差数列.
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是常数
即
又
当且仅当,即时,数列为等差数列.
解法二:
存在,使数列是等差数列.
由(I)、(II)知,
又
当且仅当时,数列是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