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某物体以3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5s内物体的 ( )A. | 路程为65 m | B. | 位移大小为25 m,方向向下 | ||
C. |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 | D. | 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方向向上 |
分析 物体竖直上抛后,只受重力,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可以把物体的运动看成一种匀减速直线运动,由位移公式求出5s内位移.根据物体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判断出该时间与5s的关系,然后再求出路程;由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变化量,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 解:A、B、物体的位移:$h={v}_{0}t-\frac{1}{2}g{t}^{2}=30×5-\frac{1}{2}×10×{5}^{2}=25$m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向上;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frac{0-{v}_{0}^{2}}{-2g}=\frac{0-3{0}^{2}}{-2×10}m=45$m,物体上升的时间:${t}_{1}=\frac{{v}_{0}}{g}=\frac{30}{10}s=3s<5s$
所以物体的路程:s=2H-h=45×2-25=65m.故A正确,B错误;
C、物体速度的改变量:△v=gt=10×5m/s=50m/s.故C错误;
D、物体的平均速度:$\overline{v}=\frac{h}{t}=\frac{25}{5}m/s=5$m/s.方向向上.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对于竖直上抛运动,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分段法,一种是整体法,两种方法可以交叉运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1:10,副线圈与阻值R=20Ω的电阻相连.原线圈两端所加的电压u=20$\sqrt{2}$sin20πt(V),则VR~u( )
A. | 电阻R上消耗的电功率为2kW | B. | 副线圈输出交流电的频率为20Hz | ||
C. | 交流电压表的示数为20$\sqrt{2}$V | D. | 原线圈中电流的最大值为100A |
10.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此时刻质点P的速度为v,经过0.2s后它的速度大小、方向第一次与v相同,再经过1.0s它的速度大小、方向第二次与v相同,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有( )
A. |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且波速为10m/s | |
B. | 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且波速为10m/s | |
C. | 质点M与质点Q的位移大小总是相等、方向总是相反 | |
D. | 若某时刻N质点到达波谷处,则Q质点一定到达波峰处 | |
E. | 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在2.2s时刻,质点M刚好处在波峰位置 |
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内阻不可忽略,若调整可变电阻R的阻值,可使电压表的示数减小,大小为△U(电压表为理想电表),在这个过程中( )
A. | 通过R1的电流减小,减少量大于$\frac{△U}{{R}_{1}}$ | |
B. | R2两端的电压增加,增加量等于△U | |
C. | 路端电压减小,减少量等于△U | |
D. | 通过R2的电流增加,但增加量一定小于$\frac{△U}{{R}_{2}}$ |
14.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球,在第1s内通过1m,在第2s内通过2m,在第3s内通过3m,在第4s内通过4m.下面有关小球的运动情况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小球的初速度为零 | B. | 小球在这4s内的平均速度是2.5m/s | ||
C. | 小球在第3s末的瞬时速度是3m/s | D. | 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 |
4.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同一地点同时由静止开始向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0-t时间内,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 | |
B. | 0-2t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 |
C. | t时刻两车再次相遇 | |
D. | 在t-2t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再次相遇 |
11.结合图片中说明的情景及数据,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的加速度可能为零 | |
B. | 汽车刹车至静止时如果初速度很大,其加速度一定也很大 | |
C. | 在炮膛中点燃火药后的炮弹的瞬时速度、加速度可能均为零 | |
D. | 刘翔在110m栏比赛起跑时速度很小,但加速度很大 |
8.以下各种说法中,属于时刻的是( )
A. | 火车在车站停车8分钟 | |
B. | T107次列车20:30从北京西站发车 | |
C. | 刘翔在奥运会上完成110米跨栏用时12.87秒 | |
D. | 南涧民中7:50开始上第一节课 |
9.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落体运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物理学的研究之路.他的研究思路可概括为( )
A. | 提出问题-假设(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 |
B. | 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得出结论-合理外推 | |
C. | 提出问题-假设(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 |
D. | 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