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受到水平拉力F1、F2的作用而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0和4t0速度分别达到2v0和v0时,分别撤去F1和F2,以后物体继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两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设F1和F2对A、B的冲量分别为I1和I2,F1和F2对A、B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 I1:I2=12:5,W1:W2=6:5 | B. | I1:I2=6:5,W1:W2=3:5 | ||
C. | I1:I2=3:5,W1:W2=6:5 | D. | I1:I2=3:5,W1:W2=12:5 |
分析 明确图象的性质,根据图象的斜率可求得加速度关系,注意减速过程加速度相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明确摩擦力大小,同理可求得拉力大小,再由冲量的定义可求得冲量关系;
根据图象可明确位移关系,再根据动能定理即可求得牵引力的功.
解答 解:从图象可知,两物块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之都为a=$\frac{v_{0}}{t_{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匀减速运动中有f=ma,则摩擦力大小都为f=m$\frac{v_{0}}{t_{0}}$.根据图象知,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分别为:$\frac{2v_{0}}{t_{0}}$,$\frac{v_{0}}{4t_{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匀加速运动中有F-f=ma,则F1=$\frac{3mv_{0}}{t_{0}}$,F2=$\frac{5mv_{0}}{4t_{0}}$,F1和F2的大小之比为12:5.则冲量之比为:I1:I2=$\frac{12}{5}$×$\frac{{t}_{0}}{4{t}_{0}}$=$\frac{3}{5}$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则位移之比为6:5;由图看出,撤去拉力后两图象平行,说明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则知加速度a=μg,说明两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两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相等,设为f,对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
W1-fs1=0,W2-fs2=0,得:W1=fs1,W2=fs2,由上可知,整个运动过程中F1和F2做功之比为6:5;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图象得出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两个力的大小之比,以及知道速度-时间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同时能正确利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进行分析求解.
A. | ab向右作匀速运动 | B. | ab向左作匀速运动 | ||
C. | ab向竖直方向作加速运动 | D. | ab向左作加速运动 |
A. | 有时人们感到空气干燥,这是由于空气相对于湿度小的缘故 | |
B. | 所有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光学性质都相同 | |
C. | 气体能充满任何容器是因为分子间的排斥力大于吸引力 | |
D. | 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 |
E. | 能量耗散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方向性 |
A. |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 |
B. | 氢原子的能级理论是玻尔在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
C. | 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 |
D. |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
A. | 物块所受摩擦力减小 | |
B. | 物块所受摩擦力增大 | |
C. | 车厢对物块的作用力大小增大且方向改变 | |
D. | 车厢对物块的作用力大小增大但方向不变 |
A. | 若粒子带正电,其加速度和动能都增大,A、B两点电势差UAB<0 | |
B. | 若粒子带正电,其动能增大,加速度和电势能都减小 | |
C. | 若粒子带负电,其加速度和动能都增大,电势降低 | |
D. | 若粒子带负电,其加速度和动能都增大,电势能减小 |
A. | 它们运动的时间tN=tM | |
B. | 它们电势能减少量之比△EM:△EN=1:2 | |
C. | 它们的动能增量之比△EkM:△EkN=1:2 | |
D. | 它们所带的电荷量之比qM:qN=1:2 |
A. | 小球仍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 | |
B. | 在绳被烧断瞬间,a绳中张力突然减小 | |
C. | 若角速度ω较小,小球在垂直于平面ABC的竖直平面内摆动 | |
D. | 若角速度ω较大,小球可以在垂直于平面ABC的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