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2005年10月12日9时,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名宇航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神舟六号”飞船的起飞质量为479×103kg.发射12s后竖直上升211m.“神舟六号”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为200km、远地点350km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离地面为343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问:
(1)假设“神舟六号”飞船在前12s内做的是竖直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不考虑质量的变化,求在此过程中火箭的推力.
(2)“神舟六号”进入圆形轨道运动后,其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为多少?(地球半径为R=6.4×103km,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10m/s2,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分析 (1)根据时间和位移求得飞船上升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得火箭推力;
(2)根据黄金代换由万有引力提供圆周运动向心力求得飞船的周期.

解答 解:(1)根据火箭上升时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由位移时间关系$x=\frac{1}{2}a{t}^{2}$可得上升的加速度
$a=\frac{2x}{{t}^{2}}=\frac{2×211}{1{2}^{2}}m/{s}^{2}=2.93m/{s}^{2}$
以飞船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g=ma
可得火箭的推力F=m(g+a)=479×103×(10+2.93)N=6.19×106N
(2)在地球表面重力与万有引力相等有:
$G\frac{mM}{{R}^{2}}=mg$
可得GM=gR2
飞船在圆轨道上万有引力提供圆周运动向心力有:
$G\frac{mM}{(R+h)^{2}}=m(R+h)\frac{4{π}^{2}}{{T}^{2}}$
可得飞船的周期T=$\sqrt{\frac{4{π}^{2}(R+h)^{3}}{GM}}$=2π$\sqrt{\frac{(R+h)^{3}}{g{R}^{2}}}$=$2×3.14\sqrt{\frac{[(6400+343)×1{0}^{3}]^{3}}{10×(6400×1{0}^{3})^{2}}}s≈5×1{0}^{3}s$
答:(1)假设“神舟六号”飞船在前12s内做的是竖直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不考虑质量的变化,在此过程中火箭的推力为6.19×106N.
(2)“神舟六号”进入圆形轨道运动后,其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为5×103s.

点评 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求加速度,由运动学求加速度再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求作用力,飞船绕地球圆周运动时由有引力提供圆周运动向心力,求解时注意黄金代换式的应用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1)图(a)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现有的器材为:铁架台、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重锤.为完成本实验,除了所给的器材,还需要的器材有:AC(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直尺    B.秒表    C.4~6V的交流电源    D.4~6V的直流电源
(2)在实验中,已知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周期T=0.02S,自由下落的重锤质量m=2kg,如图(b)所示为某同学实验后选出的一条理想的纸带,O点是打出的第一个点,A、B、C是在纸带上取出的三个计数点,AB、BC间各有一个点未画出.经测得A、B、C三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S1=12.9cm,S2=20.6cm,S3=28.9cm,g=10m/s2,完成以下问题:(★本题中涉及到数值计算的,结果均得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①纸带的左端与重锤连接(填左或右).
②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B时,物体的速度vB=2.0m/s.
③从起点O到打下计数点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4.1J,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量△EK=4.0J.
④在此实验中发现,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总是大于动能的增量,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重锤下落过程存在阻力作用,可以通过该装置测定该阻力的大小.设重锤所受阻力大小F恒定,试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出重锤所受阻力大小F=mg-m$\frac{{s}_{3}+{s}_{1}-2{s}_{2}}{4{T}^{2}}$.(用m、T、g、S1、S2、S3表示)
⑤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如果实验操作正确,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应是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直线,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