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在探究两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一同学猜想可能与两电荷的间距和带电量有关.他选用带正电的小球A和B,A球放在可移动的绝缘座上,B球用绝缘丝线悬挂于玻璃棒C点,如图所示.实验时,先保持两球电荷量不变,使A球从远处逐渐向B球靠近,观察到两球距离越小,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再保持两球距离不变,改变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观察到电荷量越大,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实验表明: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其距离的减小而增大,随其所带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
此同学在探究中应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选填“累积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或“演绎法”).
分析 由于实验时,先保持两球电荷量不变,使A球从远处逐渐向B球靠近;再保持两球距离不变,改变小球所带的电荷量,所以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解答 解:对小球B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到小球受到的电场力:F=mgtanθ,即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电场力也越大;所以使A球从远处逐渐向B球靠近,观察到两球距离越小,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说明了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其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两球距离不变,改变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观察到电荷量越大,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说明了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其所带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先保持两球电荷量不变,使A球从远处逐渐向B球靠近.这是只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再保持两球距离不变,改变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这是只改变电量所以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减小,增大,控制变量法.
点评 该题考查库仑定律的演示实验,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本题属于简单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如图所示,对于这个研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斜面实验放大了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 | |
B. | 斜面实验“冲淡”了重力的作用,便于小球运动时间的测量 | |
C. | 根据斜面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 |
D. | 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
18.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图象,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间即为计时的起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乙同时出发 | |
B. |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的前面x0处 | |
C. | 甲、乙运动方向不同 | |
D. | 甲在途中停止了一段时间,而乙没有停止,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
12.图示为P、Q两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a、b、c、d为电场中的四点.一个离子(不计重力)从a运动到b,轨迹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离子从a到b,电势能增加 | B. | a点的电场强度小于c点的电场强度 | ||
C. | c、d两点电势相等 | D. | c、d两点电场强度可能相同 |
16.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③找出②中F=2.50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OO′.
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OA,OB段的拉力记为FOB.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10.0cm.
(2)测得OA=6.00cm,OB=7.60cm,则FOA的大小为1.8N.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丁中作出FOA和FOB的合力F′的图示.
(4)通过比较F′与F00'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F/N | 0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l/cm | l0 | 10.97 | 12.02 | 13.00 | 13.98 | 15.05 |
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OA,OB段的拉力记为FOB.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10.0cm.
(2)测得OA=6.00cm,OB=7.60cm,则FOA的大小为1.8N.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丁中作出FOA和FOB的合力F′的图示.
(4)通过比较F′与F00'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17.现要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点处有一带长方形遮光片的滑块,其总质量为M,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m的砝码相连;遮光片两条长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点有一光电门,可以测量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t.用d表示A点到导轨底端C点的距离,h表示A与C的高度差,b表示遮光片的宽度,s表示A、B两点间的距离,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看作滑块通过B点时的瞬时速度.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
(1)若将滑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则在滑块从A运动至B的过程中,滑块、遮光片与砝码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可表示为Mg$\frac{h}{d}$s-mgs,动能的增加量可表示为$\frac{1}{2}(M+m)\frac{b^2}{t^2}$.若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frac{1}{t^2}$与s的关系式为$\frac{1}{t^2}$=$\frac{{2(M\frac{h}{d}-m)gs}}{{(M+m){b^2}}}$.
(2)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每次均令滑块自同一点(A点)下滑,测量相应的s与t值.如果如表所示:
以s为横坐标,$\frac{1}{t^2}$为纵坐标,在对应图2位置的坐标纸中描出第1和第5个数据点;根据5个数据点作直线,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2.39×104m-1•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由测得的h、d、b、M和m数值可以计算出$\frac{1}{t^2}$-s直线的斜率k0,将k和k0进行较,若其差值在实验允许的范围内,则可认为此实验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1)若将滑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则在滑块从A运动至B的过程中,滑块、遮光片与砝码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可表示为Mg$\frac{h}{d}$s-mgs,动能的增加量可表示为$\frac{1}{2}(M+m)\frac{b^2}{t^2}$.若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frac{1}{t^2}$与s的关系式为$\frac{1}{t^2}$=$\frac{{2(M\frac{h}{d}-m)gs}}{{(M+m){b^2}}}$.
(2)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每次均令滑块自同一点(A点)下滑,测量相应的s与t值.如果如表所示:
次数 | 1 | 2 | 3 | 4 | 5 |
s/m | 0.600 | 0.800 | 1.000 | 1.200 | 1.400 |
t/ms | 8.22 | 7.17 | 6.44 | 5.85 | 5.43 |
$\frac{1}{{t}^{2}}$/104s-2 | 1.48 | 1.95 | 2.41 | 2.92 | 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