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如图(a)所示为某同学“用DIS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的电路实物图,电流从接线柱A流入螺线管,从接线柱B流出螺线管.(1)实验操作正确,得到螺线管中心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B的分布如图(b)中的图线1,从图中可以看出,螺线管中部的磁感应强度特点是匀强磁场.
(2)该同学发现螺线管是由很细的导线紧密绕制而成,其右侧还有一个接线柱C.为了探究螺线管导线的绕线方式及其如何与三个接线柱A、B、C相连,他接着做了以下探究性实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仅使电流从接线柱A流入,从接线柱C流出螺线管,得到螺线管中心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如图(b)中的图线2,且发现图线2中间部分的磁感应强度比图线1中间部分的磁感强度的一半值略大些.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仅使电流从接线柱C流入,从接线柱B流出螺线管,得到螺线管中心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与图线2相似,请根据实验结果猜测螺线管绕线可能是图(c)中的丙(选填“甲”、“乙”或“丙”).
(3)该同学通过理论分析,认为第2次实验结果中通电螺线管中心处的磁感强度应该是第1次实验结果的一半,而实际测量结果却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第2次实验与第1次相比,线圈匝数少了一半,线圈电阻减小,通过的电流变大.
分析 螺线管内部的磁场为匀强磁场,螺线管管口向外,磁场减弱.电流越大,磁场越强.结合线圈的绕法分析哪一种绕法是可能的.
解答 解:(1)螺线管内部的磁场为匀强磁场,螺线管管口向外,磁场减弱.有该性质可知,B随x的变化是先增大,后不变,再减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由图可知,甲图中,A到C与B到C的绕法相同,属于同向双股线的绕法,此情况下,电流由A到B时,A到C的电流与C到B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总磁感应强度是0.故甲错误;
图乙中,B到C一匝线圈也没有,显然不符合实验的结果,故乙错误;
丙图中,A到C与B到C的绕法相反,而A与C与C到B的绕法是相同的,属于单股线的绕法,此情况下,电流由A到B时,A到C的电流与C到B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相互叠加,总磁感应强度是A到C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的2倍.故丙是正确的.
故选:丙
(3)因为电流越大,产生的磁场越强,若考虑到螺线管导线存在电阻,第2次实验与第1次相比,线圈匝数少了一半,线圈电阻减小,通过的电流变大,则会使实验中测量的结果产生差别.
故答案为:(1)匀强磁场;(2)丙;(3)第2次实验与第1次相比,线圈匝数少了一半,线圈电阻减小,通过的电流变大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能识别线圈的绕法,并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特点,以及知道电流越大,周围的磁场越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太阳糸各行星可近似看成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天王星公转周期为T1,公转半径为R1;地球公转周期为T2,公转半径为R2.不计两行星之间的引力作用,万有引力常量为G,当地球和天王星运行到太阳两侧,且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太阳的质量为$\frac{{4{π^2}R_1^2}}{GT_2^2}$ | |
B. | 天王星公转速度大于地球公转速度 | |
C. | 地球与天王相距最近至少需经历$\frac{{{T_1}{T_2}}}{{2({{T_1}-{T_2}})}}$ | |
D. | 天王星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与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frac{R_1^2}{R_2^2}$ |
11.如图所示,一小球从半径为R的固定半圆轨道左端A点正上方某处开始做平抛运动(小球可视为质点),飞行过程中恰好与半圆轨道相切于B点.O为半圆轨道圆心,OB与水平方向夹角为60°,重力加速度为g,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小球自抛出至B点的水平射程为$\frac{3}{2}$R | |
B. | 抛出点与B点的距离为2R | |
C. | 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为$\sqrt{\frac{3\sqrt{3}gR}{2}}$ | |
D. | 小球自抛出至B点的过程中速度变化量为$\sqrt{\frac{\sqrt{3}gR}{2}}$ |
8.关于合外力对物体速度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如果合外力方向总跟速度方向垂直,则物体的速度大小不会改变,而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 | |
B. | 如果合外力方向跟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则物体的速率将增大,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 |
C. | 如果合外力方向跟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则物体的速率将减小,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 |
D. | 如果合外力方向跟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则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只是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
5.如图所示,物体从斜面ab上高为h的M点由静止起下滑,经过水平地面bc后再沿光滑斜面cd恰能上滑到高为$\frac{h}{2}$的N点,现将物体以初速度v0仍自M点沿斜面下滑后经bc再沿cd恰能上滑到高为h处,则v0的大小为( )
A. | $\sqrt{gh}$ | B. | $\sqrt{2gh}$ | C. | $\sqrt{3gh}$ | D. | 2$\sqrt{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