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如图所示,甲、乙两颗卫星以相同的轨道半径分别绕质量为M和2M的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甲卫星的向心加速度、运行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为a1、T1、ω1、v1,乙卫星的向心加速度,运行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为a2、T2、ω2、v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1:a2=1:2 | B. | T1:T2=2:1 | C. | ω1:ω2=1:$\sqrt{3}$ | D. | v1:v2=1:2 |
分析 抓住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列式求解即可
解答 解:对于任一情形,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G$\frac{Mm}{{r}^{2}}$=ma=ω2r=$\frac{4{π}^{2}}{{T}^{2}}$r=m$\frac{{V}^{2}}{r}$
可得 a=$\frac{GM}{{r}^{2}}$,T=2π$\sqrt{\frac{{r}^{3}}{GM}}$,ω=$\sqrt{\frac{GM}{{r}^{3}}}$,v=$\sqrt{\frac{GM}{r}}$
r相同,根据题中条件可得:a1:a2=1:2,T1:T2=$\sqrt{2}$:1,ω1:ω2=1:$\sqrt{2}$,v1:v2=1:$\sqrt{2}$
故选:A
点评 抓住半径相同,中心天体质量不同,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进行解答,注意区别中心天体的质量不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某军事试验场正在平地上试射地对空导弹,若某次竖直向上发射导弹时发生故障,造成导弹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0~1 s内导弹匀速上升 | B. | 1 s~2 s内导弹静止不动 | ||
C. | 3 s末导弹回到出发点 | D. | 5 s末导弹恰好回到出发点 |
13.如图所示,斜劈劈尖顶着竖直墙壁静止于水平面上,现将一小球从图示位置静止释放,不计一切摩擦,则在小球从释放到落至地面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斜劈对小球的弹力做负功 | |
B. | 斜劈与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 |
C. | 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 |
D. | 斜劈机械能守恒 |
10.如图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
A. | 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m | |
B. | 在0~10s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 |
C. | 在10~25s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 |
D. | 两物体在10s时相距最远,在25s时相遇,且此时二者速度相同 |
17.如图所示,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甲,固定在绝缘水平面上的O点.另一个电荷量为+q及质量为m的点电荷乙,从A点以初速度v0沿它们的连线向甲运动,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为v,且为运动过程中速度最小值.已知点电荷乙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间距离为L0,静电力常量为k,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点电荷乙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 | |
B. | OB间的距离为$\sqrt{\frac{kQq}{μmg}}$ | |
C. | 点电荷乙越过B点向左运动,其电势能仍增多 | |
D. | 在点电荷甲形成的电场中,AB间电势差UAB=$\frac{μmg{L}_{0}+\frac{1}{2}m{v}^{2}-\frac{1}{2}m{{v}_{0}}^{2}}{q}$ |
7.如图所示为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2~4s图线为半圆形,若4s末物体回到了出发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1~2 s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 B. | 3 s末质点的速度vx=10 m/s | ||
C. | 3 s末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零 | D. | 2~4 s质点的位移大小为10 m |
14.在地月系统中,若忽略其他星球的影响,可将月球和地球看成双星系统,即它们在彼此引力作用下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设想人类能够在月球上生活,为了减轻地球上人口太多的压力,可以不断将人送到月球上居住,假设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及他们的总质量均不变,它们的轨道可看成圆,则在该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增大 | B. | 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减小 | ||
C. | 月球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变 | D. | 月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不断减小 |
11.如图所示,力F1和F2共同作用在置于水平面上的物体上,F1水平,F2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物体在运动过中,力F1与F2的合力做功为W,若物体一直沿水平地面运动,则力F2对物体做功大小为( )
A. | $\frac{W{F}_{2}}{({F}_{1}+{F}_{2})}$ | B. | $\frac{W{F}_{2}cosθ}{({F}_{1}+{F}_{2})}$ | ||
C. | $\frac{W{F}_{1}cosθ}{({F}_{1}cosθ+{F}_{2})}$ | D. | $\frac{W{F}_{2}cosθ}{({F}_{1}+{F}_{2}cos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