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19世纪20年代之前的漫长为岁月里,电和磁的研究基本都是独立发展的。而在18世纪来期,有一些科学家开始思索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其中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其他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字宙纳在一个体系中。揭开了人们探究电、磁联系的序幕!

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究,奥斯特终于在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震动了整个欧洲大陆科学界!当时欧洲很多科学家在奥斯特实验的启发下,纷纷研究磁生电

(1).法拉第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进行了多次的实验,但也并非每次实验都是一帆风顺,下面模拟了在1822年到1831年之间,法拉第进行的几次实验。

请根据所学内容判断,实验中是否能观察到感应电流?如果可以,是在哪一过程中观察到的?

①如图所示,将两个线圈绕在同一个铁环上,其中一个线圈通过一个开关接在电源上,另一个线圈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接通电路一段时间后,断开电路。

②如图所示,法拉第用一根线把一个铜环固定在到线上并悬挂起来,像一个扭称一样,把条形磁铁的磁极插入环内,等候一段时间后,再把磁极拔出来。

(2).除了法拉第外,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家也对电磁现象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请根据所学内容判断,下列实验中是否出现电磁感应现象?并用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简单解释实验现象。

①如图所示,安培和德莱里弗将用一根线把一个铜环固定在导线上并悬挂起来,像一个扭称一样,把条形磁铁的磁极移向铜环发现扭称发生了偏转。

②亨利在用实验考察绕有不同长度导线的电磁铁所产生的磁力大小时,发现当断开与通电线圈相连的开关时,会在开关处产生强烈的电火花。如图所示为根据亭利的论文还原的实验仪器图。

【答案】1)两种情况下都能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其中①是在断开电源的瞬间;②是在条形磁铁的磁极插入圆环的瞬间;

2)①中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当条形磁铁的磁极移向铜环时,穿过铜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于是在铜环中产生感应电流,电流周围产生磁场,与磁铁相互作用而使线圈发生偏转;②中叶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当断开与通电线圈相连的开关时,通过线圈的电流突然减小,则磁通量减小,于是在线圈中要产生很强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减小,从而产生了电火花。

【解析】

1)两种情况下都能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其中①是在断开电源的瞬间;②是在条形磁铁的磁极插入圆环的瞬间;

2)①中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当条形磁铁的磁极移向铜环时,穿过铜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于是在铜环中产生感应电流,电流周围产生磁场,与磁铁相互作用而使线圈发生偏转;②中叶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当断开与通电线圈相连的开关时,通过线圈的电流突然减小,则磁通量减小,于是在线圈中要产生很强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减小,从而产生了电火花。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先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①对于上述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小球1每次必须在斜槽上相同的位置从静止滚下

B.小球1可以在斜槽上不同的位置从静止滚下

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D.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②若入射小球质量为m1,半径为r1;被碰小球质量为m2,半径为r2,则______

A.m1>m2r1>r2

B. m1>m2r1=r2

C. m1<m2r1<r2

D.m1<m2r1=r2

③上述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A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

BB点离地面的高度h2

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

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1r2

④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表达式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