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铁铜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范围很广.现有含氯化亚铁杂质的氯化铜晶体,为制取纯净的CuCl2•2H2O,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照如图步骤进行提纯:
已知Cu2+、Fe3+和Fe2+的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时,沉淀就达到完全.已知Fe(OH)2的Ksp约为1.0×10-15,则a=9.
(2)加入氧化剂的目的是将Fe2+氧化成Fe3+,X应选择C.
A.K2Cr2O7 B.浓HNO3 C.H2O2 D.KMnO4
(3)加入的物质Y是CuO[Cu(OH)2、CuCO3、Cu2(OH)2CO3也可以].
(4)设计实验从溶液Ⅲ中获得纯净的CuCl2•2H2O.简要描述实验步骤应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发结晶,过滤、冰水洗涤、低温烘干.
已知Cu2+、Fe3+和Fe2+的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见下表:
Fe3+ | Fe2+ | Cu2+ | |
开始沉淀的pH | 1.9 | 7.0 | 4.7 |
完全沉淀的pH | 3.2 | a | 6.7 |
(1)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时,沉淀就达到完全.已知Fe(OH)2的Ksp约为1.0×10-15,则a=9.
(2)加入氧化剂的目的是将Fe2+氧化成Fe3+,X应选择C.
A.K2Cr2O7 B.浓HNO3 C.H2O2 D.KMnO4
(3)加入的物质Y是CuO[Cu(OH)2、CuCO3、Cu2(OH)2CO3也可以].
(4)设计实验从溶液Ⅲ中获得纯净的CuCl2•2H2O.简要描述实验步骤应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发结晶,过滤、冰水洗涤、低温烘干.
13.下列元素能形成XY2型化合物的是( )
①原子序数分别为6和16的元素,
②核内质子数分别为14和8的元素,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分别是3s2和3s23p5的基态原子,
④轨道表示式分别为如图的两种元素的基态原子:
①原子序数分别为6和16的元素,
②核内质子数分别为14和8的元素,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分别是3s2和3s23p5的基态原子,
④轨道表示式分别为如图的两种元素的基态原子:
A. | ①②③④ | B. | 只有①②③ | C. | 只有② | D. | 只有① |
12.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到右改为第 1~18列,第ⅠA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第3列所含元素种类最多 | B. | 第1列元素中全为金属元素 | ||
C. | 第15的气态氢化物为RH3 | D. |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
11.已知:,如果要合成所用的原始原料可以是( )
①2-甲基-1,3-丁二烯和2-丁炔 ②1,3-戊二烯和2-丁炔
③2,3-二甲基-1,3-戊二烯和乙炔 ④2,3-二甲基-1,3-丁二烯和丙炔.
①2-甲基-1,3-丁二烯和2-丁炔 ②1,3-戊二烯和2-丁炔
③2,3-二甲基-1,3-戊二烯和乙炔 ④2,3-二甲基-1,3-丁二烯和丙炔.
A. | 只有① | B. | ②③ | C. | ②④ | D. | ①④ |
10.下列实验或反应中,最后固体质量增加的是( )
A. | 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迅速伸入乙醇蒸气中 | |
B. | 铁粉与硫粉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混合加热 | |
C. | 锌粉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 | |
D. | 去除氧化膜的铝条插入到浓硝酸中 |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 |
B. | 碘单质溶于酒精时,共价键被破坏 | |
C. | 任何原子或离子的组成中都含有质子 | |
D. | 同位素的不同核素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
7.华裔科学家高锟发明的光导纤维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神经.光导纤维属于( )
0 171828 171836 171842 171846 171852 171854 171858 171864 171866 171872 171878 171882 171884 171888 171894 171896 171902 171906 171908 171912 171914 171918 171920 171922 171923 171924 171926 171927 171928 171930 171932 171936 171938 171942 171944 171948 171954 171956 171962 171966 171968 171972 171978 171984 171986 171992 171996 171998 172004 172008 172014 172022 203614
A.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B. | 金属材料 | C. | 有机高分子材料 | D. | 复合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