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甲气体可发生如下变化:甲气体$\frac{\underline{\;\;△\;\;}}{\;}$乙气体$\frac{\underline{\;\;△\;\;}}{\;}$丙气体$\frac{\underline{\;CuO\;}}{△}$乙气体=丁固体.则甲、乙、丙、丁分别为( )
A. | CO2、CO、O2、CaO | B. | O2、CO、CO2、CaCO3 | C. | O2、CO2、CO、CaCO3 | D. | CO、CO2、O2、Ca(OH)2 |
13.某小组同学利用铝和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后得到的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1)铝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温\;}}{\;}$Al2O3+2Fe.
(2)固体成分的初步确定.
①由上述实验可知:溶液中Fe元素的存在形式有Fe2+、Fe3+.
②ⅰ中产生H2的原因是样品中除含Fe外,可能有未反应的Al,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含Al单质,设计了相关实验,依据的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③生成O2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frac{\underline{\;催化剂\;}}{\;}$ 2H2O+O2↑.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上述固体样品中Fe元素的存在形式有:Fe、Fe2O3、Fe3O4.
(3)该小组同学对ⅱ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做进一步探究.
提示:KSCN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①实验ⅲ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BaSO4.
②结合实验ⅲ和ⅳ分析,实验ⅱ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中SCN-离子被H2O2氧化,溶液红色褪去.
(1)铝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温\;}}{\;}$Al2O3+2Fe.
(2)固体成分的初步确定.
实验序号 | 操作及现象 |
ⅰ | 取少量固体样品,加入过量稀盐酸,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体(经检验为H2),溶液呈浅黄色 |
ⅱ | 向ⅰ中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呈浅红色,再加入H2O2溶液至过量,产生无色气体(经检验为O2),溶液变为深红色,且红色很快褪去 |
②ⅰ中产生H2的原因是样品中除含Fe外,可能有未反应的Al,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含Al单质,设计了相关实验,依据的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③生成O2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frac{\underline{\;催化剂\;}}{\;}$ 2H2O+O2↑.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上述固体样品中Fe元素的存在形式有:Fe、Fe2O3、Fe3O4.
(3)该小组同学对ⅱ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做进一步探究.
实验序号 | 操作、现象 |
ⅲ | 将ⅱ中剩余溶液均分为两份,一份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另一份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 |
ⅳ | 取2mL 0.1mol/L FeCl3溶液,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通入一段时间O2,无明显变化.再加入H2O2溶液,红色很快褪去 |
①实验ⅲ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BaSO4.
②结合实验ⅲ和ⅳ分析,实验ⅱ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中SCN-离子被H2O2氧化,溶液红色褪去.
12.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分子数为0.1NA | |
B. | 22.4 L Cl2含有Cl-Cl键数为NA | |
C. | 常温常压下16 g O2和O3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为NA | |
D. | 7.8 g 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
10.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10g 46%的乙醇溶液所含氢原子数为1.2NA | |
B. | 0.5 mol熔融的NaHSO4中含有的离子数目为1.5NA | |
C. | 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0.3NA | |
D. | S2和S8的混合物共38.4g,其中所含硫原子数为1.4NA |
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足量的SO2通入氨水中:SO2+2NH3•H2O═2NH4++SO32-+H2O | |
B. | SO2通入溴水中:Br2+SO2+2H2O═2H++SO42-+2HBr | |
C. | 少量SO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SO2+H2O+Ca2++2ClO-═CaSO3↓+2HClO | |
D. | 酸雨久置pH变小:2H2SO3+O2═4H++2SO42- |
7.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完成的是( )
A. | MnO4-→MnO2 | B. | Cl2→HClO | C. | Fe2+→Fe3+ | D. | HCO3-→CO${\;}_{3}^{2-}$ |
6.乙醛在氧化铜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氧化成乙酸.依据此原理设计实验制得并在试管C中收集到少量乙酸溶液(如图1所示:试管A中装有40%的乙醛水溶液、氧化铜粉末;试管C中装有适量蒸馏水;烧杯B中装有某液体).已知在60℃~80℃时用双连打气球鼓入空气即可发生乙醛的氧化反应,连续鼓入十几次反应基本完全.有关物质的沸点见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2CH3CHO+O2$→_{68℃~80℃}^{cuo}$2CH3COOH.
(2)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
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试管A的反应液中,目的是测量反应溶液的温度;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在试管A的支管口处,目的是收集含乙酸的馏分.
(3)烧杯B的作用是:①使试管A内的反应液均匀受热发生反应,②使生成的乙酸蒸气进入试管;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乙二醇或甘油(写出一种即可,在题给物质中找).
(4)若想检验试管C中是否含有产物乙酸,在下列提供的试剂和试纸中可以选用ad.(填序号).实验仪器任选.所提供的试剂和试纸有:
a.pH试纸 b.红色的石蕊试纸 c.白色的醋酸铅试纸 d.碳酸氢钠粉末.
(5)实验室可以用下列装置如图2来探究乙酸、苯酚、碳酸的酸性强弱.
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乙酸.
②苯酚钠溶液中应观察到溶液变浑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0 170824 170832 170838 170842 170848 170850 170854 170860 170862 170868 170874 170878 170880 170884 170890 170892 170898 170902 170904 170908 170910 170914 170916 170918 170919 170920 170922 170923 170924 170926 170928 170932 170934 170938 170940 170944 170950 170952 170958 170962 170964 170968 170974 170980 170982 170988 170992 170994 171000 171004 171010 171018 203614
物质 | 乙醛 | 乙酸 | 甘油 | 乙二醇 | 水 |
沸点 | 20.8℃ | 117.9℃ | 290℃ | 197.2℃ | 100℃ |
(1)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2CH3CHO+O2$→_{68℃~80℃}^{cuo}$2CH3COOH.
(2)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
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试管A的反应液中,目的是测量反应溶液的温度;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在试管A的支管口处,目的是收集含乙酸的馏分.
(3)烧杯B的作用是:①使试管A内的反应液均匀受热发生反应,②使生成的乙酸蒸气进入试管;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乙二醇或甘油(写出一种即可,在题给物质中找).
(4)若想检验试管C中是否含有产物乙酸,在下列提供的试剂和试纸中可以选用ad.(填序号).实验仪器任选.所提供的试剂和试纸有:
a.pH试纸 b.红色的石蕊试纸 c.白色的醋酸铅试纸 d.碳酸氢钠粉末.
(5)实验室可以用下列装置如图2来探究乙酸、苯酚、碳酸的酸性强弱.
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乙酸.
②苯酚钠溶液中应观察到溶液变浑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