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X(g)+Y(g)?3Z(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mol X和2mol Y,达平衡后Y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Y的体积分数>a%的是( )
A. | 1molY,1molZ | B. | 2mol X,1molY,1molN2 | ||
C. | 1molY和3molZ | D. | 2molZ |
2.下列三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1、K2、K3)与温度的关系分别如表所示
请回答:(1)反应 ②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根据反应 ①与 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frac{K{\;}_{2}}{K{\;}_{1}}$(用K1、K2表示).
(3)反应 ③能进行的主要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4)反应 ①达到平衡时再加入少量铁粉,平衡将不移动(填“正向移动”、“不移动”或“逆向移动”);铁的转化率将减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5)要使反应 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BD.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B.升高温度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设法减少平衡体系中的CO的浓度
(6)若反应 ③的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可见反应在t1、t3、t7时都达到了平衡,而t2、t8时都改变了一种条件,试判断改变的是什么条件:t2时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t8时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
化学反应 | 平衡常数 | 温度 | |
973K | 1173K | ||
①Fe(s)+CO2(g)?FeO(s)+CO(g) | K1 | 1.47 | 2.15 |
②Fe(s)+H2O(g)?FeO(s)+H2(g) | K2 | 2.38 | 1.67 |
③CO(g)+H2O(g)?CO2(g)+H2(g) | K3 | ? | ? |
(2)根据反应 ①与 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frac{K{\;}_{2}}{K{\;}_{1}}$(用K1、K2表示).
(3)反应 ③能进行的主要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4)反应 ①达到平衡时再加入少量铁粉,平衡将不移动(填“正向移动”、“不移动”或“逆向移动”);铁的转化率将减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5)要使反应 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BD.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B.升高温度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设法减少平衡体系中的CO的浓度
(6)若反应 ③的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可见反应在t1、t3、t7时都达到了平衡,而t2、t8时都改变了一种条件,试判断改变的是什么条件:t2时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t8时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
1.如图曲线 a 表示放热反应2X(g)?Z(g)+M(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 b 曲线进行,不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
A. | 恒温恒压时加催化剂 | B. | 恒温恒容时X的投入量增加 | ||
C. | 恒压时升高温度 | D. | 恒温时减小容器体积 |
20.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 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外圈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解过程中水是还原剂 | B. | 电解过程中Cl-被还原 | ||
C. | a 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 D. | b电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
19.两只串联的电解池,左池放CuSO4溶液,右池放一定量的某硝酸盐稀溶液,电解时,当左池的阴极析出16g铜时,右池的阴极析出了6g 固体,则右池中溶质可能为( )
A. | Mg(NO3)2 | B. | NaNO3 | C. | AgNO3 | D. | Al(NO3)3 |
18.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2mol X和 1mol Y进行反应:2X(g)+Y(g)?Z(g),下列叙述能证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 同一时间内消耗 2n mol X的同时生成 n mol Z | |
B. | c(X):c(Y):c(Z)=2:1:1 | |
C. | 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 |
D. | 容器内原子总数不再发生变化 |
1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 适当加热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 | |
B. | 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NH3 | |
C. | 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快速制取氨气 | |
D. | 增大压强,有利于SO2与O2反应生成SO3 |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0 170697 170705 170711 170715 170721 170723 170727 170733 170735 170741 170747 170751 170753 170757 170763 170765 170771 170775 170777 170781 170783 170787 170789 170791 170792 170793 170795 170796 170797 170799 170801 170805 170807 170811 170813 170817 170823 170825 170831 170835 170837 170841 170847 170853 170855 170861 170865 170867 170873 170877 170883 170891 203614
A. | pH=2与pH=1的硝酸中c(H+)之比为1:10 | |
B. | 0.2mol/L与0.1mol/L醋酸中c(H+)之比为2:1 | |
C. | pH相等NaOH与Ba(OH)2的溶液中c(OH-)之比为1:2 | |
D. | 0.1mol/L醋酸与0.1mol/L醋酸钠溶液中c(CH3COO-)之比为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