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B | 向某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Al3+ |
C | 向某溶液中加人NaOH浓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
D | 向某紫红色溶液中加人过量Na2SO3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MnO4-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4.对于可逆反应M+N?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 B. | M、N全部变成了Q | ||
C.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 | D. | 正反应和逆反应不再进行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铅蓄电池放电时铅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 |
B. | 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2e-+2H2O=4OH- | |
C. | 给铁钉镀铜可采用Cu2+作电镀液 | |
D. | 生铁浸泡在食盐水中发生析氢腐蚀 |
1.下列现象或操作不适宜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 实验室可用CaO和浓氨水快速制取氨气 | |
B. | FeCl3溶液中加Fe粉,颜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 |
C. | 新制氯水放置一段时间颜色变浅 | |
D. | 工业上在高压条件下制取氨气 |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通过树状分类法可把硝酸和硫酸分入强酸,把纯碱分入正盐 | |
B. | 若按交叉分类法分类,碳酸钠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 | |
C. | 先加入稀盐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存在 | |
D. | 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O42-存在 |
19.硫酸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农业、医药、军事等领域应用广泛.
工业上通常用接触法制硫酸,主要原料是硫铁矿和空气.接触法制硫酸的生产过程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并对尾气进行综合利用,硫酸厂常用氨水吸收尾气的SO2、SO3等气体,再向吸收液中加入浓硫酸,以制取高浓度的SO2及(NH4)2SO4和NH4HSO4固 体.为了测定测定上述(NH4)2 SO4和NH4HSO4固体混合物的组成,现称取该样品四份,分别 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50.00mL,加热至120℃左右,使氨气全部逸出[(NH4)2 SO4和 NH4HSO4的分解温度均高于200℃],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标准状况):
(1)由1组数据直接推测:1.81g样品进行同样实验时,生成氨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为0.448L.
(2)试计算该混合物中(NH4)2SO4和 NH4H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3)求所用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工业上通常用接触法制硫酸,主要原料是硫铁矿和空气.接触法制硫酸的生产过程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并对尾气进行综合利用,硫酸厂常用氨水吸收尾气的SO2、SO3等气体,再向吸收液中加入浓硫酸,以制取高浓度的SO2及(NH4)2SO4和NH4HSO4固 体.为了测定测定上述(NH4)2 SO4和NH4HSO4固体混合物的组成,现称取该样品四份,分别 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50.00mL,加热至120℃左右,使氨气全部逸出[(NH4)2 SO4和 NH4HSO4的分解温度均高于200℃],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标准状况):
实验 | 样品的质量/g | NaOH溶液的体积/mL | 氨气的体积/L(标准状况) |
1 | 7.24 | 50.00 | 1.792 |
2 | 14.48 | 50.00 | 3.584 |
3 | 21.72 | 50.00 | 4.032 |
4 | 36.20 | 50.00 | 2.240 |
(2)试计算该混合物中(NH4)2SO4和 NH4H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3)求所用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7.下列物质中,不能与CO2反应的是( )
A. | K2O2 | B. | RbHCO3 | C. | Na2O | D. | LiOH |
16.如图是SO2(g)和O2(g)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由图可知( )
0 163910 163918 163924 163928 163934 163936 163940 163946 163948 163954 163960 163964 163966 163970 163976 163978 163984 163988 163990 163994 163996 164000 164002 164004 164005 164006 164008 164009 164010 164012 164014 164018 164020 164024 164026 164030 164036 164038 164044 164048 164050 164054 164060 164066 164068 164074 164078 164080 164086 164090 164096 164104 203614
A. | 2SO2(g)+O2 (g)?2SO3 (g)-197.8kJ | B. | 2SO2 (g)+O2 (g)?2SO3 (g)+197.8kJ | ||
C. | 2SO2 (g)+O2 (g)?2SO3 (g)+98.9kJ | D. | 2SO2 (g)+O2 (g)?2SO3 (g)-98.9k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