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张青莲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1991年,他准确测得In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18,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新的标准值.这是原子量表中首次采用我国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值.已知In的原子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In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In为长周期元素 | B. | In的最高正化合价为+3 | ||
C. | In容易导电导热 | D. | In和铝同主族,金属性比铝弱 |
分析 由In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3,处于第五周期ⅢA族,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故In金属性比Al强,属于金属元素.
解答 解:由In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3,处于第五周期ⅢA族.
A.In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处于第五周期,属于长周期元素,故A正确;
B.I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In的最高正化合价为+3,故B正确;
C.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故In金属性比Al强,属于金属元素,In容易导电导热,故C正确;
D.In处于第五周期ⅢA族,和铝同主族,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故In金属性比Al强,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注意理解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与递变性,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如图所示一套实验装置来制取乙酸乙酯,A中盛有乙醇、浓硫酸和醋酸的混合液,C中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
已知:①氯化钙可与乙醇形成难溶于水的CaCl2•6C2H5OH
②有关有机物的沸点:
(1)球形管B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防止倒吸;
(2)反应中所用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有利于酯化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增大醋酸的利用率);
(3)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收剂;
(4)从C中分离出乙酸乙酯必须使用的一种仪器是分液漏斗;分离出的乙酸乙酯中常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乙醚和水,应先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分离出乙醇,再加入无水硫酸钠,然后进行蒸馏,收集77℃的馏分,以得到较纯净的乙酸乙酯.
(5)若实验中用含18O的乙醇与乙酸作用,则表示该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H3CH${\;}_{2}^{18}$OH$\stackrel{浓硫酸}{→}$CH3CO18OCH2CH3+H2O.
已知:①氯化钙可与乙醇形成难溶于水的CaCl2•6C2H5OH
②有关有机物的沸点:
试剂 | 乙醚 | 乙醇 | 乙酸 | 乙酸乙酯 |
沸点(℃) | 34.7 | 78.5 | 117.9 | 77.1 |
(2)反应中所用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有利于酯化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增大醋酸的利用率);
(3)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收剂;
(4)从C中分离出乙酸乙酯必须使用的一种仪器是分液漏斗;分离出的乙酸乙酯中常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乙醚和水,应先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分离出乙醇,再加入无水硫酸钠,然后进行蒸馏,收集77℃的馏分,以得到较纯净的乙酸乙酯.
(5)若实验中用含18O的乙醇与乙酸作用,则表示该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H3CH${\;}_{2}^{18}$OH$\stackrel{浓硫酸}{→}$CH3CO18OCH2CH3+H2O.
18.有机物的种类繁多,但其命名是有规则的.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A. | CH2=CH-CH=CH2 1,3二丁烯 | B. | 3-丁醇 | ||
C. | 2-甲基丁烷 | D. | 甲基苯酚 |
8.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 |
B. | 常温常压下,1.06g 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 | |
C. | 在标准状况下,22.4 L水的质量约为18g | |
D. | 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 NA |
15.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Cu(OH)2后恰好使电解液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不考虑CO2的溶解).则电解过程中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 0.1mol | B. | 0.4mol | C. | 0.6mol | D. | 0.8mol |
13.下列物质中属于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的是( )
A. | 过氧化钠 | B. | 碘化氢 | C. | 苛性钠 | D. | 氯化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