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从固体混合物A出发可以发生如下框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1)在实验室中常用反应①制取气体C。若要收集气体C,可选择下图装置中的 (填字母)
A B C
(2)操作②的名称是 ,在操作②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 。
(3)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4)在实验室中,要获得干燥纯净的黄绿色气体F, 可以将它通过下图中的装置,其中瓶I中盛放的
是 ,瓶II中盛放的是 。
(1)A、B;(2)过滤;漏斗、玻璃棒、烧杯;(3)2KClO32KCl+3O2↑ MnO2+2Cl-+4H+═Mn2++Cl2↑+2H2O ;(4)饱和食盐水,浓H2SO4。
解析试题分析:F为黄绿色气体,则F为Cl2,反应④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反应,则D为MnO2,I为MnCl2,G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固体;溶液H的焰色反应呈紫色,则G为AgCl,H为KNO3,E为KCl,混合物B为MnO2、KCl的混合物,则反应①为2KClO3 2KCl+3O2↑,A为KClO3、MnO2的混合物,气体C为O2:(1)氧气不溶于水,可选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选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2)B为MnO2、KCl的混合物,KCl溶于水,而MnO2不溶于水,可利用过滤来分离,过滤操作使用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玻璃棒、烧杯,为得到固体D,应利用洗涤除去附着在MnO2表面的K+、Cl-等离子,然后再干燥,故答案为:过滤;漏斗、玻璃棒、烧杯;(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反应④的离子反应为MnO2+2Cl-+4H+═Mn2++Cl2↑+2H2O;(4)要获得干燥纯净的黄绿色气体氯气,瓶Ⅰ中盛放饱和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同时除去混有的HCl,在瓶Ⅱ中盛放浓H2SO4干燥即可,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H2SO4。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工业上利用废铁屑(含少量氧化铝、氧化铁等)生产碱式硫酸铁[Fe(OH)SO4]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如下表:
沉淀物 | Fe(OH)3 | Fe(OH)2 | Al(OH)3 |
开始沉淀 | 2.3 | 7.5 | 3.4 |
完全沉淀 | 3.2 | 9.7 | 4.4 |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加入少量NaHCO3的目的是调节pH,使溶液中的________(填“Fe3+”、“Fe2+”或“Al3+”)沉淀。该工艺流程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在实际生产中,反应Ⅱ常同时通入O2以减少NaNO2的用量,O2与NaNO2在反应中均作____ ____。若参与反应的O2有11.2 L(标准状况),则相当于节约NaN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4)碱式硫酸铁溶于水后产生的Fe(OH)2+离子,可部分水解生成Fe2(OH)42+聚合离子。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医药上常用硫酸亚铁与硫酸、硝酸的混合液反应制备碱式硫酸铁。根据我国质量标准,产品中不得含有Fe2+及NO3-。为检验所得产品中是否含有Fe2+,应使用的试剂为________(填字母)。
A. 氯水 B. KSCN溶液 C. NaOH溶液 D. 酸性KMnO4溶液
硼镁泥是一种工业废料,主要成份是MgO(占40%),还有CaO、MnO、Fe2O3、FeO、Al2O3、SiO2等杂质。以硼镁泥为原料制取的硫酸镁,可用于印染、造纸、医药等工业。从硼镁泥中提取MgSO4·7H2O的流程如下: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酸解过程中,想加快酸解速率,请提出两种可行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渣的主要成份除含有Fe(OH)3、Al(OH)3、MnO2外,还有 。
(3)加入的NaClO可与Mn2+反应产生MnO2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在调节pH、发生水解之前,还有一种离子也会被NaClO氧化,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如何检验滤液中Fe3+是否被除尽,简述检验操作 。
(5)已知MgSO4、CaSO4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 40 | 50 | 60 | 70 |
MgSO4 | 30.9 | 33.4 | 35.6 | 36.9 |
CaSO4 | 0.210 | 0.207 | 0.201 | 0.193 |
“除钙”是将MgSO4和CaSO4混合溶液中的CaSO4除去,根据上表数据,简要说明除钙的操作步骤 、 。
(6)现有l.60 t硼镁泥,生产MgSO4·7H2O,若生产过程的产率为50%,则能生产出MgSO4·7H2O产品 t (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H:1 O:16 Mg:24 S: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