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 饱和氯水中:Cl-、NO3-、Na+、CO32- | |
B. | c(H+)=1.0×10-13mol•L的溶液中:MnO4-、K+、SO42-、AlO2- | |
C. | c(AlO2-)=1.0mol•L的溶液中:SO42-、K+、Cl-、HCO3- | |
D. | pH=7的溶液中:NO2-、I-、Na+、Fe3+ |
分析 A.饱和氯水显示酸性,碳酸根离子能够与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
B.c(H+)=1.0×10-13mol•L的溶液为碱性溶液,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C.碳酸氢根离子的酸性大于氢氧化铝,偏铝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
D.铁离子、亚硝酸根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铁离子、亚硝酸根离子能够氧化碘离子.
解答 解:A.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CO32-与氯水中的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c(H+)=1.0×10-13mol•L的溶液总共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MnO4-、K+、SO42-、AlO2-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
C.HCO3-的酸性大于氢氧化铝,则AlO2-与HCO3-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I-与NO2-、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O2-、Fe3之间发生双水解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掌握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明确题干暗含条件的含义,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如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 B. | 烧杯中的溶液变为蓝色 | ||
C. | 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 D. |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
6.在某一体积可变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B(g)?2C(g)△H<0.t1时刻达到平衡后,在t2时刻改变某一条件,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0~t2时,v正始终大于v逆 | |
B. |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Ⅰ>Ⅱ | |
C. |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Ⅰ<Ⅱ | |
D. | t2时刻改变的条件可以是向密闭容器中加C |
3.在催化剂表面NH3脱硫的原理为:8NH3(g)+6SO2(g)=3S2(g)+4N2(g)+12H2O(g)△H,实验测定在不同$\frac{n(N{H}_{3})}{n(S{O}_{2})}$下,温度与SO2的转化率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脱硫反应△H<0 | |
B. | 及时从体系中除去水,平衡常熟增大 | |
C. | 相同条件下,催化剂活性越大,SO2的平衡转化率越高 | |
D. | $\frac{n(N{H}_{3})}{n(S{O}_{2})}$:a<b<c |
10.根据下列操作及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序号 | 操作及现象 | 结论 |
A | 向2mL1mol/L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mol/LMgCl2溶液,再加入3滴1mol/LFeCl3 | Mg(OH)2转化为Fe(OH)3 |
B | 常温下,测得饱和Na2CO3溶液的pH大于饱和NaHCO3溶液 | 常温下水解程度:CO32->HCO3- |
C | 向25mL冷水和沸水中分别滴入5滴FeCl3饱和溶液,前者为黄色,后者为红褐色 | 温度升高,Fe3+的水解程度增大 |
D | 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产生的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 产生的气体为乙烯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20.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的是( )
A. | CuSO4溶液 | B. | Fe(OH)3胶体 | C. | 稀硫酸 | D. | 浑浊的石灰水 |
7.下列物质中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溶液又恢复原来颜色的是( )
A. | Cl2 | B. | NO2 | C. | SO2 | D. | H2O2 |
4.在开发海水资源的过程中,下列物质仅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获得的是( )
A. | NaCl | B. | Cl2 | C. | Na和Mg | D. | NaOH和H2 |
5.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及德国的三位化学家,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开启了纳米微时代,这种开创性的成就使光学显微镜能够窥探纳米世界,可以观察类似病毒、蛋白质的微小结构,最小可分辨至2.0×10-8米,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该技术可用于观察一些胶体粒子的运动 | |
B. | 该技术可用于观察一些大分子蛋白质的合成 | |
C. | 该技术使观察水的分子团簇结构成为可能 | |
D. | 该技术可用于分辨荧光分子中各种不同种类的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