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如图是NO2与CO发生可逆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NO2的转化率减小(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3)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O2(g)+CO(g)═NO(g)+CO2(g)△H=-234kJ•mol-1.
分析 (1)根据能量变化图,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分析;
(2)根据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向移动分析;
(3)根据能量变化图,反应热等于正反应的活化能减去逆反应的活化能.
解答 解:(1)由能量变化图,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
(2)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向移动,则NO2的转化率减小,故答案为:减小;
(3)该反应的焓变△H=E1-E2=134KJ/mol-368KJ/mol=-234KJ/mol,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NO2(g)+CO(g)═NO(g)+CO2(g)
△H=-234kJ•mol-1;
故答案为:NO2(g)+CO(g)═NO(g)+CO2(g)△H=-234kJ•mol-1.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衡移动原理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要注意反应热等于正反应的活化能减去逆反应的活化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0.5L的溶液中含有Na+、Mg2+、Al3+和SO42-四种离子,其中Na+、Mg2+和SO42-的浓度大小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溶液中Na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1 | |
B. | 该溶液中MgSO4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 |
C. | 该溶液中MgSO4的质量为30g | |
D. | 该溶液中Al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1 |
1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潮湿的环境中,铜容易发生析氢腐蚀形成铜绿 | |
B. | 常温下,PH均为5的盐酸、氯化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 |
C. | 8NH3(g)+6NO(g)═7N2(g)+12H2O(g)△H<0,则该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 |
D. | 对于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H>0)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均减小 |
14.常温下,下列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 氯气通入NaOH溶液:c(Na+)=c(Cl-)+c(ClO-)+c(H+) | |
B. | NaHCO3溶液:c(Na+)>c(HCO3-)+c(CO32-)+c(H2CO3) | |
C. | 0.2mol•L-1CH3COOH溶液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c(CH3COO-)+c(CH3COOH)=0.1mol•L-1 | |
D. | PH=11的氨水与PH=3的硫酸等体积混合:c(SO42-)=2c(NH4+)>c(OH-)>c(H+) |
1.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131.5kJ/mol表示( )
A. | 碳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吸收131.5kJ热量 | |
B. | 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吸收131.5kJ热量 | |
C. | 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吸收131.5kJ热量 | |
D. | 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收131.5kJ热量 |
1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0.1 mol•L-1Mg(NO3)2溶液中含有0.2 NA个NO3- | |
B. | 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 |
C. | 3mol Cu和足量稀硝酸反应产生2 NA个NO分子 | |
D. | 1 mol Cl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
18.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氧化还远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 |
B. | 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均具有强氧化性 | |
C. | 一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 |
D. | 氧化剂和还原剂混合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15.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Z同主族,Y与W同主族,X的原子半径小于Y的原子半径,且X、Y、Z、W四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X和Z都是金属元素 | B. | X和Y只能结合形成一种化合物 | ||
C. | W的最高化合价为+6 | D. | Z的单质不能与Y的单质反应 |
16.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 F- 结构示意图: | |
B. | 氯化钠的电子式: | |
C. | 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 |
D. | 硫酸铁的电离方程式:Fe2(SO4)3=Fe23++3SO42- |